清道夫、埃及塘浪、狗鱼、白鲢鱼、笋壳鱼、虾虎鱼、马口鱼、宽鳍鳍、红目鲫、撅嘴鲢。
1、清道夫:
清道夫生长环境恶劣,是名副其实的垃圾鱼,口大如吸盘,喜欢在水底食用垃圾食物,清道夫一般喜欢食用青苔等藻类,而且清道夫相貌十分丑陋,从来不会攻击其他的鱼。
2、埃及塘浪:
埃及塘浪又叫革胡子鲶,全身发黑,而且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广,对水质要求不高,但是鱼肉却让人难以下口。
3、狗鱼:
狗鱼在生活中比较少见,体细长,嘴部扁平似鸭嘴,行动异常迅速、敏捷,这种鱼口感比较差。
4、白鲢鱼:
白鲢鱼在我国的池塘中比较常见,因为鱼肉保存时间不长,容易变质发臭,很少有人愿意食用。
5、笋壳鱼:
笋壳鱼喜欢生长在水质较清的池塘中,肉质口感不好,食用的时候感觉非常硬,更别说什么口感了,因而少有人食用。
清道夫:
学名豹纹脂身鲇,属于入侵物种。是甲鲶科下口鲶亚科的多辐翼甲鲶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的流通俗名,在部分地区俗称壮腰龙、壮腰鱼、腰宝鱼等,又叫琵琶鼠、垃圾鱼。
清道夫因喜食水族箱的残饵、污物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故而得名,又名吸盘鱼、吸口鲶,学名叫甲鲶,原产于南美洲的河流中,在中美洲也经常可以看到。鱼体呈半圆筒形,尾鳍呈浅叉形,喜欢弱酸性软水,适宜水温2 0℃以上,成鱼体长达到3 0厘米。
不能自然越冬,活动于水体的底层。最初因具有适应性强、易饲养、杂食性、耐低氧、起捕率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欢迎。但这种鱼在国内没有天敌,因为皮肤非常的硬、肉质非常粗糙,也不好吃,而且极易存活,并且大量繁殖,挤占本土鱼类生存空间。专家呼吁严控人为引种和传播,防止扩散到自然水系,更不要随意放生。
江团和鲶鱼不是垃圾鱼。【垃圾鱼】
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属鲇鱼科,又名吸盘鱼、“清道夫"、琵琶鱼、琵琶鼠鱼,体大,头部扁平,背鳍高耸,尾部侧扁,口唇发达如吸盘。全身被盾鳞,体表粗糙。体灰黑色或淡褐色,体表有黑白色花纹。体格健壮,易饲养,属于底栖性,不善游泳,只在河底淤泥中生存。此鱼在幼鱼时,身长不到10厘米,看起来颇可爱,在水族箱中专吃其他鱼类排泄物及水底沉淀物、水草甚至烂泥等,胃口奇佳且消化能力好,因此而得名“垃圾鱼”。
【江团】
长吻鮠,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鮰鱼。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 江团”,贵州则唤之为“ 习鱼”。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 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 脂鳍肥厚, 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 觅食时也在 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几乎无选择性,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所以江团不是垃圾鱼。
【鲶鱼】
鲶鱼,俗称塘虱,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生仔鱼。鲶鱼,即“鲇鱼”,鲶的同类几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数种类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里。普遍的体上没有鳞,有扁平的头和大口,口的周围有数条长须,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这是它的特征。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鲶鱼天生喜欢吃死鸡,死鸭,死鹅,死狗等动物。野生鲶鱼也一样喜欢。因为鲶鱼是肉食性鱼类,所以叫鲶鱼为“垃圾鱼”并不妥当,它只是“不挑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