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之得以流传。自皇甫谧首先提出此说,已为历来所确信不疑,虽近来有人提出质疑,但缺乏有力证据,尚不足以凭信。《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失于战乱兵燹之中,赖王氏汇集、整理、补充,编次为“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因时隔、不远,故当较多地保存了该书原貌。王氏对《伤寒论》的研究亦颇有功夫,他从脉、证、方、抬几个方面着手,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一般认为,现行成无己本《注解伤寒论》中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和书后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其所著《脉经》有关诸篇相参,则知此说确有可信之处。在此诸篇尤其是后八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将仲景所用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分析,很切合临证运用。
晋代王叔和
孙思邈对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的方法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也就是说将《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分别按方证归类。他强调:“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发汗吐下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孙氏研究仲景伤寒论的学说和方法,后由成无己、方有执、喻嘉言发挥为“三纲鼎立”学说,在医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 注解伤寒论》,伤寒著作。十卷。张仲景著,成无己注。书成于1144年。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刻《 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
遵照王叔和旧制对《伤寒论》之编次不作任何改动。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 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偶有随文训释、自相矛盾之处。当前的成注本有汪济川校刊本及《医统正脉》本等。1949年以后有排印本。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秩。
注解伤寒论节选:
伤寒卒病论集。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