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核是淋巴结结核的简称,它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称淋巴结核为“瘰疬”,多发生于颈部,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瘰疬之名,首见于《灵枢·寒热篇》,以后历代文件多有记载。民间俗称瘰疬为“老鼠疮”。
结核病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淋巴结核根据发病部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颈部淋巴结核:这是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的,女性多于男性。据日本资料统计,男性以30岁年龄组最多,女性以50岁年龄组最多。发病部位以右侧为多见。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由淋巴管到达颌下或颏下淋巴结;亦可因肺、肠结核病灶经血液扩散所致。中医认为,本病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肝郁则化热,痰热互搏,敬于颈项之脉络,而成瘰疬。亦因素体虚弱,肺肾阴亏,致使阴亏而火旺,痰火凝结而成瘰疬。
2)腋窝部淋巴结核:本病临床较少见。病人往往主诉腋窝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就诊;也有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腋窝部或胸壁上部有钙化灶。
3)腹股沟部淋巴结核: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多来自下肢或外阴部的外伤。但是,结核菌向全身播散,偶尔也可发生。开始可为仅伴有轻度疼痛的肿胀,如不积极处理,则可自溃。
4)腹部淋巴结核:一般由于全身播散或在肠结核的基础上,相继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在主诉中,过去可能没有任何消化系统症状,肺部也未发现病变是常有的。也有包括过去曾有肠结核症状,或者是因为治疗肺结核,早已接受化疗者。
5)肺门淋巴结核:当机体尚未产生变态反应时,肺内初感染原发灶中结核菌借淋巴流侵入所属淋巴结。从肺门到纵隔有许多淋巴结。病势进展时,纵隔淋巴结也相继发病,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干酪化,从肺淋巴结流借肺门纵隔淋巴结,最后多从右静脉角淋巴流入肺静脉内,故结核菌随其易于流入血流。因此,肺门淋巴结核是处于容易发生潜在性菌血症的状态。
淋巴结核不向外排菌,不具有传染性。只有化脓、溃破、瘘管的分泌物,才具有传染性,属接触性传染。
淋巴结核症状:
淋巴结核以颈部为最常见,颈部淋巴结核还可合并纵隔肺门部、腋窝部、腹股沟部淋巴结核。因此,这里以颈部淋巴结核为例叙述淋巴结核临床表现。
颈部淋巴结核多感觉颈部有肿胀感,疼痛和局部发红等。在临床上可以结合视诊、触诊、结素反应和临床经过等,将其分为以下4型:
1)结节型:起病缓慢,首发局部多为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初如蚕豆大小,质地较硬,散在而活动,可有轻压痛,无粘连。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核体积增大,活动度逐渐减少,粘连成串。此状态可维持数月无明显变化。
2)浸润型: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块,有明显的淋巴结周围炎,与周围组织、皮肤粘连,中心部软化即出现干酪坏死,移动受限,疼痛与压痛均增强。
3)脓肿型:肿大淋巴结中心软化,逐渐扩大或突然增大,有波动感而形成脓疡。若继发感染,则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4)溃疡型:脓肿波动变为表浅,极易破溃,流出稀薄的干酪样脓液,创口经久不愈,形成窦道或溃疡。
常见症状
1.淋巴结肿大
颈部一侧或双侧颔下、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或深面的淋巴结肿大,初期孤立或成串,可活动,无疼痛。继而粘连成块,不易推动颈部一侧或双侧颔下、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或深面的淋巴结肿大,初期孤立或成串,可活动,无疼痛。继而粘连成块,不易推动
2.寒性脓肿
后期局部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最后形成一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一般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初期,肿大的淋巴结较硬,无痛,可推动。病变继续发展,发生淋巴结周围发炎,使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各个淋巴结也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最后形成一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溃疡边缘皮肤暗红、潜行,肉芽组织苍白、水肿。上述不同阶段的病变.可同时出现于同一病人的各个淋巴结。病人抗病能力增强和经过恰当治疗后,淋巴结的结核病变可停止发展而钙化
问题分析:淋巴结肿大往往提示所涉及领域的疾病,可能为炎症,也可能为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根据你所提供的影像表现,应该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增强CT完成后也可以给出重要的诊断依据。
意见建议:
建议立刻行增强CT检查,向主治医生提供必要的病史,如有无吸烟史,结核病史,近期有无肺炎病史等等,协助诊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