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老子看来,人生有罪、祸、咎的真正源头就是“人欲”,尤其是无限制地追求私欲,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无法节制自己的私欲时,一切困苦如罪、祸、咎就会接踵而至。
那么,为什么不节制私欲就会有罪、祝、咎呢?
我们先看老子讲的私欲是什么?
所谓私欲,指的是个人的欲望,尤其是过度的个人欲望,而过度的个人欲望大都是指求生欲和繁殖欲。
求生欲指的是饮食等涉及到身体正常运转的需求,如吃饭,我们每一个都有吃饭的需求,这就是个人的欲望,但是一个人过度地追求高大上,吃一顿饭就花好万几元,那么就是过度的个人欲望了。
而繁殖欲,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当这种欲望若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就属于繁殖后代之欲,但当人不注意节制这种欲望,并让它过度泛滥,那么,就会演变成淫欲。
以上这两种,其实就是古人认为的最大私欲。
正所谓“食、色、性也,或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之所以称这两种欲为大欲,那是因为人人都有,而且这些欲望容易让人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陷于私欲当中,往往会有三种弊端,即:
一、私欲容易导致人的欲望无限增大
我们知道,人的欲望虽然与生俱来,不可能完全断除,但是,人的欲望若是不注意节制的话,就容易演变成私欲,甚至会导致欲望无限增大。
人的欲望总会越满足越增大,根本没有完全满足的可能。
而这其实正是节制私欲的重要性。
二、私欲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以上我们说过,私欲本身强调的是过度的个人需求。
而过度的需求本身,又非常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最终迷失自己。
一个人若在欲望之中迷失自己,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更没有方向去努力与精力,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沦。
而这正是古人为什么倡导人们节制私欲的另一个原因。
三、私欲容易耗尽人的精力
佛教有一句话讲:淫欲是人最大的身漏,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仍然受到因淫欲所牵引出来的感受干扰与影响,那么,其修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就好比一个有巨大漏洞的水池一样,无论你往其中注入多少量的水,都无法将水池充满。
因此,私欲也跟淫欲一样,一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二是无论你有多大的精力,也不可能填满私欲的无限增大。
更何况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你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满足私欲之上,那么,你在其它方面所注入的精力就会减少,最终会导致一事无成。
正是有鉴于此,老子才倡导人们节制私欲,即: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所以,在老子看来,节制私欲的方法有三种,即
一是慈,慈能让人认清形势与目标,没有后顾之忧,故能勇;二是俭,俭能让人积聚力量、故能广;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说做人不要锋芒太露,否则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隐的作用。
由此可见,就算是智慧如老子,也一样需要节制个人的私欲,当然,这也是古人为什么倡导人们节制私欲的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
一天,一个孩子追逐一只猫,想抓住它,这只猫仓皇奔跑,一头钻进厨房里,突然,“砰”的一声,它将一瓶蜂蜜打破了。蜂蜜洒了出来,甜味弥漫在院子里。有一群苍蝇被蜂蜜的甜味吸引,纷纷从窗外飞进来,停在蜂蜜的黏液上贪婪地吸吮着。
它们没注意到双脚已被蜂蜜粘住了,依然享受着蜂蜜的甜味,没多久,它们飞不开也动不了,身体渐渐地凝在蜂蜜里。
这群苍蝇越是想挣脱,越是被粘得牢,最后,用尽了力气也没有逃离。断气前,它们嘶吼着:“我们真是傻,为了一点甜头,竟然害了自己。”
目光短浅的人为了享受一时之快、贪图蝇头小利,结果只会遗祸无穷,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因此,在诱惑和享受面前,一定要保持冷静,适度节制。
大象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动物之一,但马戏团的驯兽师只用一根很细的绳子,把它拴在一根木桩上,就能保证它不会逃走,为什么呢?原来,当一头年轻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时,猎手们会用金屑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很粗的铁链子捆到附近的榕树上。自然,大象会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挣脱,但尽管它做出了巨大努力,它还是不能成功。几天挣扎并且伤了自己之后,它意识到它的努力是徒劳的,最后它放弃了。从此刻起,这头大象再也没有挣脱过,即使是别人只用了一条小绳和木桩。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个人抓住了一只老鹰,用绳子拴住了它的翅膀,然后把绳子固定在屋外的树上。有一天,一只小鸟落到了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了半天,又在老鹰的头顶上绕了几个圈子后飞走了。老鹰看着小鸟,心里突然有了一种想重新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于是,它开始使劲往前冲,试图挣断束缚它的绳子。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后,它终于获得了自由,但却永远失去了那只翅膀。只有一只翅膀是不能飞的,老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远处的蓝天,流血而亡。
大象是可悲的,它丢掉了重获自由的欲望;老鹰是可叹的,它被欲望夺去了生命。
欲望其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没有欲望的人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但欲望又像是核能,不加节制的释放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有节制地释放欲望,是任何想要有所成就的人的不二选择。
如何有节制地释放欲望呢?
其一,不求速达,以成自然之功。做人处世干事业,有这样一个规律:欲速则不达,功到方能自然成。
《论语·子录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事不成。”这是孔子教导弟子时说的,意思是:图快,则达不到预期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则办不成大事。
其二,量力而行。什么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的,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必然导致盛名难负。如果巨人集团的巨人大厦不与别人去“比高低”,量力而行,那么今天的史玉柱又会是另一番风采;如果马胜利不去好大喜功,而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本厂的生产经营,那么石家庄市造纸厂也不会破产。但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经验或者教训。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道:“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人只有尊重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看清利弊,清楚自己争什么和怎么争。置身于社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就必然要在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与他人竞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争什么、怎么争。
不懂“争”的人,什么都争,他们斤斤计较锋芒毕露,所以很难做到与人为善,最终失去的可能比争到的更多;会争的人,抓大放小,名利双收,却从不得罪别人。
明朝时,山乐有位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来信,说家里盖房子为一堵墙与邻居发生了争执,希望他能够出面为家里讲话,治邻人之罪。董笃行接信后写回了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董母读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向邻居道歉,并主动作出退让,邻里关系得以重新和睦。董笃行也因此名传天下。
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很有才学,但争强好胜,言必分对错,事必见高下。一次国庆长假,他带女朋友逛街。由于人多拥挤,有个小伙子不小心把饮料洒到了他的女朋友身上。那个小伙子虽然道了歉,但他感觉丢了面子,依然不依不饶地对人家破口大骂。小伙子也不甘示弱,于是二人先是口角,继而发展为武力冲突,结果我的同学失手把人打死,因过失杀人被判无期徒刑。
其四,谦虚谨慎不自满。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不知道天高地厚,有了一点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的人,最终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有所成就的人很容易得一种怪病:总觉得世事不过如此,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仿佛“老子天下第一”。人一旦患上这种病,倒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第五,知足者常乐。人生在世,欲望绵绵,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但世界有它,惯有的轨迹,不会按我们的心愿运行,不会“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谁就是谁”一一就像阿Q躺在土谷祠里做梦一样。想而不得会带来烦恼和痛苦,我们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知道满足,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