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两个小时就是120分钟。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分针和时针呈直角的时间是“1点21分49秒”和“1点54分32秒”。分析:
1点到2点之间,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变化顺序如下:30度——0度——90度——180度——90度——60度,所以
有两次呈直角的情况。
可以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度数看作路程,单位时间走过的度数看作速度,这样就可以将时钟问题转化为一个追及问题,一个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
解答:
将时针分针的问题看成是两个速度不同的人在环形跑道上同向跑步的追及问题,则
V分
=
360度/60分钟
=
6度/分钟
V时
=
1/12V分
=0.5度/分钟(因为圆周被整点上的刻度等分成12份)
出发前,分针落后时针30度。
第一次呈直角时,分针超了时针90度;
第二次呈直角时,分针超了时针270度。
设第一次呈直角时用的时间是X(单位分钟),第二次呈直角时用的时间是Y(单位分钟),立方程如下:
6X
-
0.5X
-
90
=
30
6Y
-
0.5Y
-270
=
30
解得:X
=
240/11(分钟),Y
=
600/11(分钟)。
240/11分钟即21分49秒,600/11分钟即54分32秒,
因为是从整点开始计的,所以分针和时针呈直角的时间是“1点21分49
秒”和“1点54分32秒”
一点半到二点半是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是60分钟,一点半是指一点三十分,在此基础上加上60分钟就是过了一个小时了。
平时在生活中可以多接触时间,接触多了自然就会了,也不要太刻意的去教,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太刻意的学习就会觉得难,反而更不会主动去探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