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cmr是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的缩写,是核磁共振中的一个分支,碳-13(也写作13C-)核磁共振(13C NMR 或者 C13-NMR)。同样,1H的核磁共振也是核磁共振中的一个分支;此外,现在核磁共振家族中的分支还有:19F NMR, 31P NMR, 14N NMR,15N NMR, 等等。
核磁共振cmr和核磁共振nmr的区别是核磁共振nmr是指任意磁性核的核磁共振共性,如原理、谱图特征、谱图信息、自旋-自旋裂分规律、解析方法等,往往是以1H NMR为代表。核磁共振cmr仅是表示碳13的核磁共振。
问题简单回答就是这样了。以下是进一步的说明:
实现核磁共振的三要素是:1、磁性核。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如I= 1/2,1H、13C、15N、19F、29Si、31P等;I =1,2H、6Li、14N等;I=3/2, 7Li、9Be、11B、23Na、39K等;I=5/2,17O、25Mg、27Al、55Mn等;I=3, 10BI=7/2, 43Ca、45Sc、49Ti;I=9/2,73Ge、87Sr、93Nb等,都有核自旋现象,其自旋角动量P为:P=h√[I(I+1)]/(2π) 。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都具有磁矩μ。μ=γP,γ称为磁旋比。同一种核,γ是常数;γ因不同核种类而各异,如γ(1H)= 26752、γ (13C) = 6728.3 弧度/(高斯?秒)。
2、磁性核之外的磁场。按照量子力学原理,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只能取(2I+1)个不同方向(不在外磁场中的核自旋取向是任意的,紊乱的)。可由磁量子数m表示,m=I,I-1,…,-I。如1H核等形成两个自旋取向和能级,14N核和2H核形成三个自旋取向和能级。相邻的两能级之差ΔE=γhB0/(2π),它与外磁场强度B0和核的磁旋比γ成正比。这是磁核在外磁场中表现的第一个行为。它的第二个行为是磁核在绕自身转轴(也是磁矩μ方向)自旋的同时,必然绕磁场B0作进动(或称岁动,类同于地球绕太阳作岁动),也叫Larmor进动。运动的角频率ω0、线频率ν0关系是:ω0 = 2πν0 = γB0 3、射频场。具备上述二要素仍不能获得NMR现象,因为磁核无从获取能级跃迁所应有的额外能量。若在B0场(定为z向)的垂直方向(定为x向)施加一个交变磁场(即射频场)B(x) = 2B1cos(ωt+φ),它是一种线偏振交变场,在xy平面可分解为两个强度相等、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场。这两个旋转磁场在y轴上的合成分量始终为0,仅在x轴上的合成分量作周期变化。当旋转磁场B1的方向和频率与磁核的方向和频率不相同时,不会有能量的转移;当它们相等时,磁核会吸收射频场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一级能态,同时核自旋取向也相应改变。构建在y轴上的正交检测线圈就感应而检测到NMR信号。
核磁共振谱学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选修的重要课程。对于某些学科和专业,则是必修课。在检测、分析物质结构、表征物质微结构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磁性材料按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前者主要有电工钢、镍基合金和稀土合金等,后者主要是铁氧体材料。按使用又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
功能磁性材料主要有磁致伸缩材料、磁记录材料、磁电阻材料、磁泡材料、磁光材料,旋磁材料以及磁性薄膜材料等,反映磁性材料基本磁性能的有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和磁损耗等。
磁性材料,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按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按使用又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
永磁材料有多种用途:①基于电磁力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扬声器、话筒、电表、按键、电机、继电器、传感器、开关等。②基于磁电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磁控管和行波管等微波电子管、显像管、钛泵、微波铁氧体器件、磁阻器件、霍尔器件等。③基于磁力作用原理的应用主要有:磁轴承、选矿机、磁力分离器、磁性吸盘、磁密封、磁黑板、玩具、标牌、密码锁、复印机、控温计等。其他方面的应用还有:磁疗、磁化水、磁麻醉等。
软磁材料的功能主要是导磁、电磁能量的转换与传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