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沫传播”是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基本内容:
飞沫传播,即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一般情况下,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没有外部条件(如风力)的帮助,飞沫喷射到两米以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飞沫传播可以在航班客舱内传播较远。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航班客舱内的传染源,如呼吸道传染病的致病飞沫,感染半径通常不会超出一米,飞沫传播距离是0到2米,一般距离传染源1米之外被感染的几率就比较低,距离传染源2米之外通常就不会被感染,飞沫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传染源的口鼻分泌物中带有病原体,在咳嗽、说话、打喷嚏时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具有传染性,如果近距离接触,可能会吸入飞沫。飞沫核传播颗粒直径在0.005到2微米。在气体中分散的粒径大小为0.001~100μm之间的胶体物颗粒。学过化学的人,都应该知道胶体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溶液,也不是浊液,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当阳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叶间缝隙射入密林中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光柱,这就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化学实验中判定胶体最简单的方法。
注意事项
飞沫通常是通过原宿主的咳嗽、打喷嚏或说话而产生。新感染者需要接触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并触摸过自己身体上的黏膜,如眼睛、鼻子和嘴巴。也可以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物品来传播。
飞沫通常比较大,直径约为0.005~2毫米,不能在空气中悬浮,因此传播距离比较短。飞沫也可能通过水汽蒸发而变成更小的飞沫核(干燥颗粒),直径<5微米,可以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