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以后,境内人口自然生殖率提高。康熙五十年(1711)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推动“摊丁入地”,取消人丁税,人口增长。民国初至民国30年(1941),境内人口数量变化甚微。八年抗日战争,境内部分村镇房屋被日军焚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居民流徙外乡,人口锐减,国民36年(1947)比国民24年(1935)减少19.5%。
建国初期,人口自然增殖率提高,时又控制人口外流,人口大幅增长,1953年境内人口185918人,1954年境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1949—1985年,总人口增长75%。
建区后,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规模,处于低生育水平。1984—2006年,人口净增53935人,平均每年增加2452人,年均增长7.55‰。全区随着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外来人口逐年增加,2006年,公安部门登记的暂住人口320328人,户籍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之比为1:0.9,已成为辖区人口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截至2012年,北仑区内共有户籍人口38万人,居住人口近90万人。 建区前
(镇海)在宋代已有水稻品种25个,明嘉靖时稻作达6类46品种之分。麦、豆、瓜果、菜蔬也有98个品种。植棉业始于晚清光绪年间。解放前粮食不能自给。1927年人均占有原粮430市斤;1934年输入大米41.4万石,麦4.24万石。1945年人均原粮约374市斤。解放后1949年人均原粮263.5公斤;1960年达302.22公斤;1970年418.2公斤,最高为1984年为545.13公斤。
建区后
1985年,北仑农业总产值10968万元,其中粮油棉产值8126万元,林业产值113万元,牧业产值1484万元,副业产值703万元,渔业产值542万元。粮食总产量14.41万吨,棉花1403吨,油菜籽6262吨,茶叶1835吨,水果11273吨,生猪年末存栏48446头,水产品6784吨。
北仑区经过4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建设。至2005年累计农业总产值120.96亿元,其中2005年8.82亿元,比1985年的1.09亿元增长6.5倍,年均增长11.02%。
至2005年,累计工业总产值3714.56亿元,其2005年705.46亿元,比1985年的4.12亿元增长170.2倍,年均增长29.34%。 汉时,境内已有烧窑业,霞浦陈华村出土汉墓中有陶罐、陶壶、陶甑、陶鸡等陶制器皿,墓葬亦均以青砖砌造。
唐中后期,水道交通和渔业兴起,小港江南、柴桥始有手工造船业。
清代后期,大碶“三美”等食品加工酿造坊已具一定生产规模,皆为手工业生产。
民国期间,境内工业多为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工匠。
民国4年(1915),大碶人俞某在汤家桥首办机器碾米厂。
民国16年,柴桥曹莘耕集资兴办昭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白天碾米、夜间发电。
民国29年柴桥、霞浦等地始办手工生产小烟厂和轧(棉)花厂。新中国成立后,柴桥、大碶等小集镇食品加工业、手工业复苏。
1956年实行手工业合作化,私营工业完成公私合营后开始兴盛。
1958—1965年,在“大跃进”和“人公社化”运动中,城镇集体企业和社队办工业应运而起,1960—1962年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工业生产形势严峻,生产力下降。
1966—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工业经济严重受挫。
1977—1984年,工业生产开始恢复性发展,多为以乡镇(村)工业为主体的小型工业。
198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1155万元(不变价,下同),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2762万元,占6.71%;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0945万元,占26.59%;农村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25328万元,占61.55%;个体经营及联营工业产值2120万元,占5.1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23725万元,占57.65%;重工业产值17430万元,占42.35%。
1990年后加快发展乡镇工业、个私工业,加大引进外资企业,至1995年,北仑区有工业企业5925家,工业总产值609420万元,其中轻工业3635家,产值343872万元,占56.43.%;重工业2290家,产值265548万元,占43.57%。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39家,产值317310万元,占52.06%;村及村以下工业5486家,产值292110万元,占47.94%。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14家,产值7241万元,占2.28%;集体企业380家,产值176502万元,占55.63%;外商投资企业18家,产值77850万元,占24.5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产值55717万元,占17.56%。
2006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5005家(含开发区),工业总产值870.19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94家,工业总产值830.86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4311家、工业总产值39.33亿元。在规模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336家,工业总产值220.28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6.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2家,工业总产值294.78亿元,占35.48%;外商投资企业公司176家,工业总产值315.80亿元,占38.01%。是年规模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814.4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合计595.2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18.81亿元,利润总额51.40亿元,利税总额76.31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58768人。 建国前,有大榭萝卜干、柴桥金柑等农副产品出口。20世纪50-60年代,茶叶、蜂蜜、萝卜干等由当地供销社收购,调拨给上海等地进出口公司外销。70-80年代初,除传统农副产品外,增加了鳗苗、海蜇、黄泥螺等水产品出口。
1983年始,北仑港深水码头分期建成投产,北仑口岸对外开放;批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设立,全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6年北仑区、开发区已与1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全年进出口总额730615万美元,其中出口386915万美元,进口3437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总量的17.31%。
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5.1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占全市比重的18.1%,其中出口85.61亿美元,增长1.0%;进口89.53亿美元,下降3.0%。 1997年5月,成立北仑区旅游局。2000年,北仑区着手开发建设九峰山旅游区、凤凰山主题乐园、东方高尔夫俱乐部。
2002年10月,九峰山旅游区的五小娘景区、芝水滩景区试营业。
至2006年,北仑区有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等经营企业40余家。共接待游客124.3万余人次,其中入境旅客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8亿元。
2012年底,北仑区共有14家星级饭店,3家花级酒店,3家星级餐馆,14家旅行社,2个AAAA级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47.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4万人次,同比增长14.1%。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32.53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 1984年,全区有建筑施工企业10家,全部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分别是新碶镇、大碶镇、江南乡、高塘乡和邬隘乡等5个建筑公司和长山、白峰、青峙、郭巨、柴桥同盟等5个建筑工程队。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其中四级承包资质企业5家,其余5家为等外级承包资质企业。共有职工650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5人,占5.38%。全年完成建筑施工产值1000余万元。
1986—1988年,相继成立小港建筑公司、枫林建筑公司、北仑建筑安装公司、塔峙建筑工程队、柴桥建筑工程队、霞浦建筑工程队、北仑龙山建筑工程队、柴桥劳动服务工程队等8家建筑企业。
1992年,高塘乡建筑公司与新碶镇建筑公司合并,成立北仑区第二建筑公司;大碶镇建筑公司与塔峙建筑工程队、邬隘乡建筑公司合并,成立北仑区大碶建筑工程公司。
至2006年,全区共有各类建筑施工单位73家,形成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水利水电、消防、设备安装、装修、预制构件、电力、电信、智能化、爆破与拆除、商品混凝土等配套成龙的施工、生产体系。其中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16家,三级企业55家。共有职工2342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01人,工程师512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1317人;一级项目经理17人,二级项目经理119人,三级项目经理282人。各级技术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10%。全年完成建筑施工产值38.6亿元。建区后,陆续有部、省和外市(县、区)建筑安装施工企业进区参与建筑施工,2006年底,驻区的外地各类建筑、安装、施工企业243家。
2012年具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71家,从业人员5.04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8%;完成建筑业产值101.04亿元,增长32.6%;实现利润总额4.27亿元,增长10.4%。按总产值计算,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05万元/人,比上年增加2.24万元/人。
北仑疫情在隔758人。初步确定需排查人员4006人,8月12日下午6点前可全部排查完毕,对排查出来的人员立即分类落实控制措施。下步,还将持续开展重点人员排查工作,确保不漏一人。根据人员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目前已判定密切接触者254人,密接的密接396人,所有人员已隔离管控到位。目前北仑区开放隔离点8个,共有启用房间959间,在隔人员758人。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