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砂也称砷黄铁矿,是一种铁的硫砷化物矿物。毒砂是最常见的提炼砷的矿石矿物,其砷含量达46%。中国从毒砂中制取砒霜的历史很久远,过去曾称它为“砒石”。用锤子敲打毒砂时会发出一股蒜味儿,其实这就是砷的味道。毒砂像锡一样发亮,一般呈柱状晶体或粒状或块状。我国的毒砂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
毒砂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硫砷化物,常含类质同象混入物钴,所以毒砂除可以作为提取砷及制造砷化物的原料外,还可以用来提取钴。毒砂常产于高温热液矿床、伟晶岩及交代矿床中,在钨锡矿脉中与黑钨矿、锡石共生。世界著名产地有德国的弗赖贝尔格、英国的康沃尔、加拿大的科博尔等地。中国的毒砂多分布于湖南、江西、云南等地。
礜石药性大热,《太平广记》第三百八十九卷记载:魏武北征蹋顿,升岭眺瞩,见一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气蒸出外,故卉木焦灭。”即令凿看,果大墓,有礜石满茔。一说,粲在荆州,从刘表登鄣山,而见此异。曹武之平乌桓,粲犹在江南,此言为当。(出《异苑》)
魏晋间服石之风盛行,最出名的是“五石散”。“五石散”也叫“寒石散”,从魏晋到隋唐,服者相寻,杀人如麻,是著名毒药。服药之后,全身燥热,可以饮冰卧雪。服用后,会改进血象,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魏晋时代是个美男子井喷的时代和这也有关系,其实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应),胃口好,进食多,精神爽,补身壮阳且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搔,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寐,是五候也".长期服用,则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头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百节酸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满欲吐,温温欲吐”等一系列严重中毒现象,甚至死亡。
现代的医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但这5种药都没有明显的毒性,服之亦不会产生古籍中所记载那样大的毒害作用。据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医学家的考证:“其毒性在于《侯氏黑散方》中的“矾石”是“礜石”之误。二者形近易混,古书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谓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孙氏痛其杀人,把礜石换成石硫黄,始以无毒之方传世。”
很早很早我记得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上有个葛洪炼丹的井
葛洪就曾经炼出过砒霜
那是晋朝的事儿了
砒霜有好多名字
学名就是三氧化二砷
一般的三氧化二砷中都会含有一些硫化砷
所以泛红色
我们看武侠小说中说的鹤顶红
其实就是掺杂了硫化砷的三氧化二砷
也就是砒霜
晋朝的时候砒霜就经常被用来杀人
作为药物记载下来是在宋朝
有本医书叫《天宝本草》
里面记载了“信石”
这是砒霜的又一个叫法
国外真正确定三氧化二砷有毒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因为拿破仑的死
人们才知道这东西有毒
所以说
现在又真凭实据的时间
应该是在晋朝
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要早一些的
具体早到什么程度这个我就说不好了
不反应,准确点说砒霜在水里的溶解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也就是说它仅仅是溶解本身,不会反应。在江西的赣州地区的信丰县里面就盛产砷矿,所以砒霜还有一个名字叫信石。当地的人得癌症的人比其他县的人多。如果砒霜在水里会反映的话就不会有砒霜了,毕竟在自然界水的分布是很广的。
砒霜的成分是三氧化二砷。雄黄的成分是硫化砷,这也是为什么在吃中药的时候如果有雄黄的话医生会告诉你不要熬干了药,就是怕雄黄在高温下被空气氧化了产生了砒霜。在用雄黄驱蛇的时候也会被告知千万不要去烧的原因。
而雄黄作为药物的时候也是利用了雄黄里面含有砷元素的原因。
但是一个物质有没有毒不是仅仅看他有没有某种元素的,而是看这种元素本身。大部分的有毒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硫元素和磷元素。但是卵磷脂里面就有磷元素,而卵磷脂是滋补药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