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酒精、蔗糖等。
从树状分类这个角度上可以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类。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金属能导电,但它们不是化合物,因此金属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SO2、NH3溶于水,能导电,导电离子是H2SO3、NH3·H2O电离出来的,故SO2、NH3不是电解质。HCl、H2SO4等溶于水,能导电,导电离子是自身电离出来的,故它们是电解质。酸、碱、盐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3)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Al2O3等,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因为它们自身能电离出离子,Al2O3(熔) 2 Al3+ + 3O2-,是电解质。
(4)难容物(如CaCO3等)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很弱,但熔融状态能导电,是电解质。
(5)酒精、蔗糖等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
(6)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强碱和盐等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或溶于水时能够导电。酸在固态或液态(熔融状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也不导电,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
(7)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O2不导电,铁、铝能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8)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9)判断电解质是否导电,关键看电解质是否发生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还要看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的大小。如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溶于水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很小,故认为其水溶液不导电。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三、注意常见的思维定势
1、电解质的强弱和溶解性没有必然联系
判断电解质的强弱仅仅从它们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角度思考,CaCO3、BaSO4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自身是完全电离的。
2、电解质的强弱和浓度没有必然联系
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一定大,弱电解质的浓度不一定小。如强电解质CaCO3、BaSO4即使饱和溶液,浓度也极稀,强电解质HNO3溶液可以很浓;弱电解质醋酸可以和水任意比互溶,浓度可以很大,Fe(OH)3难溶解于水,饱和溶液的浓度也极稀。
3、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导电能力的关系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弱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因为电解质导电能力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不是电解质的强弱。
4、同条件下同浓度的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可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电离程度相对较大,但不能说明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溶液,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溶质一定是弱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强电解质:强酸、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和大多数盐,如:硫酸、盐酸、碳酸钙、硫酸铜等;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少部分盐,如:醋酸、一水合氨(NH3·H2O)、醋酸铅等。电解质都是以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
什么是电解质
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根据其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几乎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只有少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
电解质都是以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化合物在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状态下能够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某些共价化合物也能在水溶液中导电,但也存在固体电解质,其导电性来源于晶格中离子的迁移。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单质、混合物不管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够导电,都不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如所有的金属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化合物,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
1、是否能电离(本质区别):电解质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电离的化合物,而非电解质不能电离。
2、常见物质类别:电解质一般为酸、碱、盐、典型的金属氧化物和某些非金属氢化物。非电解质通常为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和绝大多数有机物。
3、化合物类别:电解质为离子化合物和部分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全部为共价化合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