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透析液生化值,判断显示浓度和实际浓度的情况。如果显示浓度不准,则调整机器显示值。如果实际浓度不准,寻找导致实际浓度不准的原因,比如透析液品质,机器故障等,之后重新调整实际浓度。
Q2. 操作导致的浓度不稳
透析过程中跟换透析液,导致机器报警。规范操作,尽量选择高品质透析液,尽量做到透析过程中不更换或者添加透析液。如果必须更换或者添加,则应该打开“回收”“旁通”功能,保证透析患者的治疗安全。
Q3. 机器水路堵塞
检查堵塞的管路,处理。
Q4. 机器水路泄漏
检查泄漏管路,处理。
Q5. 电路板故障
1) 保证透析机的供电安全
2) 使用原厂配件
3) 做好机器风扇过滤网的清理工作
4) 由专业人员点检维修
Q6. 操作方面
操作不熟练或者不规范导致的机器报警。
1) 需要由专业人员对于机器做系统的培训
2) 规范操作流程
3) 准备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
Q7. 医院科室规划方面
1) 血透室场地规划应合理,并且应有前瞻性
2) 机器安装环境要合适
3) 供水,供电需严格要求
首先肯定是水分子进入透析袋 使得透析袋内蔗糖溶液浓度降低(溶质不变 溶剂增多)至于为什么 试着这样想 假设就两不同浓度的溶液 混合它们 那么它们的混合液浓度介与两原溶液浓度之间 再用隔离法 对于浓度高的溶液 它是浓度降低的 那么 再进一步假设 它放在透析袋内 它的浓度要降低 大分子量的生物大分子被截留在袋内 势必只能水分子进入透析袋内
(不仅仅在物理上可以用整体和隔离法 生物化学也可以的)
还有一点 生物上讲的细胞膜与透析袋 还是有区别的 主要是因为细胞膜有能量支持 而且 对于细胞膜盐类也是类似细胞膜的大分子 能主动控制 分为三种运输
而细胞膜相对就比较简单 相当于 细胞膜运输中的一种(自由扩散)
论水质消毒的目的和方法我们接触到的水包括饮用水、生活水和生产工艺用水等等
用水消毒技术概论
一些水处理工艺(如混凝、沉淀、过滤、药剂软化和吸附等)可以部分去除感染性或令人讨厌的生物,即使不做专门处理,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因不适应环境条件而逐渐死亡。专用的消毒处理方式有:
物理法,如储存、加热、辐射、电磁场、超声、膜过滤、紫外线处理法等;
化学法,投加各种化学药剂,如重金属离子、酸、碱、表面活性剂,氧化剂、还原剂等;
物理化学法联用方式,一般是上述某些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的结合,也包括物理法之间或化学法之间的联用方式。
消毒工艺的确定、消毒剂及投加方法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出水水质要求、消毒剂的来源和给水净化工艺条件有关。
第一节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历史
历史研究表明埃及人首先采用明矾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估计在文明开始时,人们就推荐将水煮沸后饮用。一份4000年前的古印度文件给出了最早的饮用水标准,指示在饮用不干净的水之前应将其煮沸,在日光下曝晒,将一块灼热的铜在水中浸泡数次,并采用土制容器过滤和冷却。据历史记载,波斯的法规规定饮用水必须储存在铜器或银器之内。希腊医师Hippocrates指出了水对健康的重要性,但他更着重于选择较佳的水源而不是对水的处理。公元8世纪,阿拉伯化学家Geber采用蒸馏法来净化水。公元11世纪,波斯医师Avicenna推荐旅行者要饮用布过滤后的水或开水。1627年,英国科学家F.Bacon发表了许多净化水的方法,包括渗滤、煮沸、蒸馏和混凝。
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细菌致病理论建立之前,人们认为臭味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并据此假设发展水和污水消毒的实践。
19世纪下半叶英美出现了许多报道和专利,多涉及用电压、磁场、电流、氯、高锰酸钾和次氯酸处理水。人类主动地利用化学药剂杀菌消毒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一开始主要是氯系化合物的使用。如1820年漂白粉被发明后,人们将其用到饮用水消毒和感染创伤治疗上,效果良好。这是化学杀菌消毒法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人们在饮用水消毒剂方面又开发了第二代消毒剂二氯异氰脲酸和第三代消毒剂三氯异氰脲酸,它们目前仅用于小规模的消毒。二氧化氯被称做第四代杀菌消毒剂。
1.氯消毒
一开始氯是作为水的除臭剂而不是消毒剂使用的。据记载约1835年有建议在沼泽水中加氯使之适口。1850年漂白液(可能是次氯酸钠)被用来处理井水。1897年英国的SimsWoodhead在伤寒流行之后使用漂白液对管网水进行消毒。1909年Jewell在美国用氯气,
第17页
氯化石灰处理过滤出水。同年在水源投加漂白粉,遏止了一次伤寒的流行(用亚硫酸钠中和过量的氧)。但上述使用未常规化。
将氯作为水常规处理工序,一般认为是从1902年开始的。比利时的Maurice Duyk在滤前使用氯化石灰和高氯酸铁,应用于Middlelkerke城的供水。1904~1905年英国的Alexander Houston和McGowan等用次氯酸钠来杀灭伤寒病毒,伦敦水厂首次在公共供水系统中采用连续加氯消毒。1908年J.L.Leal和G.A.Johnson首次在芝加哥水厂使用次氯酸钠进行常规消毒。1914年预氯化工艺被引进美国,作为助凝措施和消毒。1917年美国丹佛和加拿大渥太华首次应用氯氨消毒。Alexander Houston在1912~1916年用过量加氧—脱氯实验进行除臭和除味实验。1922年N.J.Howard和R.E.Tompson也进行了实验并在1926年用于多伦多的氯酚除臭。1940年H.A.Brown进行了折点加氯中试。
2.臭氧消毒
最早的臭氧饮用水处理是从19世纪末在德国、荷兰和法国开始的。1891年在德国Martinikenfeld由Frolich安装的半生产性装置中,臭氧能有效地杀灭伤寒和霍乱菌;1893年Henry Tindal在荷兰研制了处理水量为3m^3/hr的处理装置;1896年在Wiesbaden和Paderborn建造了全规模的处理装置。1898~1904年法国Nic6市开始建造首次采用臭氧连续进行常规饮用水处理的Bun Voyage水厂,这被普遍认为是水厂采用臭氧处理饮用水的历史的开始。美国在1900~1905年于费城建造首座臭氧水处理厂。1902~1903年德国建造了具有生产规模的臭氧水处理厂。俄国据称1905~1906年就开始设置了臭氧处理装置,1911~1919年在彼得堡有一个50000m^3/d的臭氧消毒水厂在运行。英国1933年建造了处理40000~57000m^3/d水的臭氧装置。
中国在解放前曾使用过一台德国制的臭氧发生器进行少量的饮用水处理,1964年开始研究臭氧发生器,1969年开始在实践中应用。北京、上海、抚顺等地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了一些使用臭氧的水厂。目前使用臭氧消毒最为普遍的领域是瓶装水生产,瓶装水生产开发了不少配套的专用设备和系统。
3.二氧化氯消毒
1900年就有实验尝试用二氧化氯消毒。1944年二氧化氯在尼亚加拉瀑布水厂得到大规模应用,以控制酚味和臭味。20世纪50年代开始二氧化氯逐渐在饮用水消毒领域得到应用。1970年二氧化氯被广泛接受为饮用水消毒剂,欧美国家数百家水厂都相继开始用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国内许多城市的水厂也在近几年开始试行以二氧化氯或二氧化氯—液氯组合消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碘消毒
Gershenfeld和Fox认为饮用水用碘酊消毒是由Vergnoux在1915年提出的。1922年Hitchens推荐使用碘酊进行饮用水的紧急消毒。1945年生产出一种稳定的碘片,每升水投加1~2片,10min后能杀灭肠道细菌、阿米巴孢囊和血吸虫尾蚴。该碘片在1950年被美国军队采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