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传染病,具有高发病率、高传播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除禽类外,还可感染飞鸟及某些哺乳动物,人也可感染。
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亚洲许多国家发生和流行,2005年冬至2006年春,高致病禽流感在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都有发生。据资料报道,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当前排在重大动物疫病之首位。
禽流感病毒的囊膜上含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它们是组成流感病毒不同亚型的根据。到目前为止,从人和各种动物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有16种HA亚型和10种NA亚型(如H5N1),表明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有极大的易变性。
流感病毒对去污剂、福尔马林、氧化剂、乙醚、氯仿等敏感,在加热、极端pH、非等渗及干燥条件下容易失活。但从分泌物、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因受有机物的保护而大大提高其抵抗力。
(1)流行特点
对禽流感病毒易感的动物十分广泛。包括家禽、野禽、野鸟、水禽、候鸟、哺乳动物(猫、猪、水貂等),人也可感染,以鸡、鸭、鹅、火鸡最易感。
本病既可水平传播也可经蛋传播,病禽的肉尸、羽毛、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等均为传染源。
潜伏期可从几个小时到14天不等。高致病性禽流感对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成年鹅分别为80%~100%和60%~80%;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成年鸭主要引起严重减蛋,其他日龄鸭发病率为90%,死亡率为10%~60%。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鸡流感
分高致病性(如H5N1)和低致病性(如H9N2)。
①高致病性
突然发病死亡,高度沉郁,采食减少至废绝,拉黄绿色或灰色稀粪,呼吸困难,鸡冠肉垂水肿呈紫黑色,腿鳞出血;蛋鸡产蛋率急剧下降,可以从90%下降到20%,软壳蛋、薄壳蛋、畸形蛋增多,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②低致病性
饮水增多,口角不断甩黏液、羽毛蓬乱、垂头缩颈,流鼻液、流泪、头部水肿、鸡冠肉垂肿胀发黑,腿鳞出血。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呼噜、啰音、排水样灰绿色稀粪,产蛋率下降至20%~50%。
③气管充血、出血、有大量黏性分泌物,口腔有黏液,嗉囊积满酸臭液体;腺胃肿胀、乳头出血,腺胃食道交界处有带状出血;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泄殖腔严重出血;卵泡充血呈紫色,卵泡变形、破裂,输卵管水肿、有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公鸡睾丸肿大出血。
(3)诊断与疫情确诊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后,首先由专家进行现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二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毒的血凝素亚型鉴定;三是将病料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做病毒分离与鉴定,确定病毒型;最后由农业部根据国家参考实验室的诊断结果,最终确诊或排除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①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料一般取病鸡气管和泄殖腔棉拭子或病鸡的内脏悬液,处理后接种9~11日龄SPF鸡胚,病毒分离阳性者用禽流感定型血清做血凝抑制试验,以确定病毒的血清亚型。
②血清学试验
包括琼脂扩散试验(AGP)、血凝抑制试验(HI)、神经氨酸酶试验(NIT)。HI具有亚型特异性,既可用于血清学监测,也可用于A型流感病毒亚型鉴定,而NIT主要用于亚型鉴定。
H5N1是禽流感病毒亚型的一种英文缩写,H5是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第五种血凝素亚型,N1是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第一种神经氨酸酶亚型,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为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两者组合后代表一种禽流感病毒的亚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目前发现有15种即H1~H15,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目前发现有9种即N1~N9。目前我国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H5N1亚型。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个小时到3~5天不等。禽流感的临床症状也表现千差万别,从无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再到死亡率达100%的急性败血症不等。
感染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多为急性病例,常突然发病,不出现任何症状即死亡。病程为1~2天,体温升高至43.3~44.4℃,拒食、精神高度沉郁,头部肿胀,鸡冠和肉髯发黑、水肿,眼结膜发炎、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发出“怪叫”声,并有灰红色渗出物,严重者可引起病鸡窒息死亡。有的病鸡出现下痢和神经症状,蛋鸡产蛋下降甚至停产,致死率达50%~100%。
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时病鸽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头肿,流泪,流鼻液,下痢,可能有短时间发热。产蛋量急剧下降,产蛋量可能下降至5%~10%,甚至停产,蛋品质下降,破蛋、砂壳蛋、软皮蛋和畸形蛋等增多,死亡率为10%~4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