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妈都经历过宝宝吵困的事情,吵困就是每当宝宝犯困想要睡觉的时候不是躺下就睡,而是先会折腾一段时间以后直到筋疲力尽了才会睡着,面对这种宝宝妈妈是非常苦恼的,那么婴儿为什么吵困?
婴儿为什么吵困
首先是因为婴儿心理上有依赖感,当婴儿犯困的时候就会更加依赖妈妈所以就会出现吵困的表现,这种情况妈妈只要耐心安抚宝宝就好了;另外一种宝宝吵困是因为生理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宝宝太冷太热或者是吃的太多引起肠胃不适,宝宝饿的时候也是会吵困的,所以当宝宝吵困的时候应该先找到宝宝吵困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做出相应的措施。
如何预防婴儿吵困
首先妈妈应该给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宝宝睡觉的时候不要养成摇晃宝宝睡觉,最好是让宝宝躺在牀上自然入睡,一开始的时候妈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起躺着,等宝宝习惯了以后再睡觉就会自己躺着也能自然入睡了。
宝宝睡觉之前不要给宝宝吃太多的东西,当然也不能饿着宝宝,适当的给宝宝吃些东西能让宝宝睡眠更好。另外要保证宝宝睡觉的环境温度都适合,这对宝宝睡眠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他们的哭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哭得多,有几个原因:
1、天生的性格,比较敏感,很小的事他看得很大。比如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他会嚎啕大哭,而且没完没了;
2、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比如孩子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父母亲就老是去“关心”他,一会儿就来问一问、摸一摸,表示过多的担心;又比如孩子为什么事不满意而哭,父母就想尽办法让他不哭,把他想要的东西全给他。
虽然孩子常哭,但他并不是不快活。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尽情发泄,哭过了会好过些。研究人员相信,眼泪可以帮助人减少由大脑在压抑时所产生的有害的化学物质(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爱哭的人在情绪上、身体上不比不爱哭的人差。
所以不要看见孩子一哭就紧张、就想办法制止。
为了适当减少孩子的哭,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对孩子的敏感要重视。敏感的孩子,对疼痛、对“重大事件”(如心爱的娃娃胳膊掉了、搭好的积木高楼被别的儿童推倒了等等)的感受比别的孩子厉害。因此,嘲笑这种敏感或否定其合法性,甚至批评这种敏感是错误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同情来反应,帮他从困境中走出来。但是,切不要做过头,否则会做过头,也不好。承受力是锻炼出来的。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低的自尊心会使他敏感的程度增高,哭得更多。所以促进孩子的自我评价,并时时表扬好行为很有作用。你不应该对他要求太多,或者做他能力达不到的事。
3、不要助长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不过,在孩子情绪过分激动时,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者给予一点亲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给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
4、帮助(或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
5、不要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来,否则他也会模仿,大人流眼泪,他马上也会哭,如你真有动情的事,应避免在他面前表露,不让他模仿。
6、不要批评孩子想学习、想做一些事的愿望和努力。甚至在结果并不太理想时,也不要批评,而要鼓励和帮助。比如:他想画画,在纸上用彩色笔画花朵和青草,这很好,但他画着画着就到墙上去画了。这时,你的任务是表扬他的画画能力,教育他不要往墙上画。这样,他会愿意改正,以做得更好来获得更多的表扬。这时,如果你只批评他在墙上画的事,他会感到委曲、会哭。
7、对孩子的哭不要极严厉地禁止,也不要过份地同情。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皱一皱眉、摇一摇头,表示你的态度即可。
8、对5岁的孩子要立规矩,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规矩要容易执行,比如不要在大人午睡时大声叫嚷;玩具玩过以后要收拾好;小朋友跌倒要去扶起来,找大人看看是否要送医院治疗等。在立规矩时,要浅显地讲点道理,他懂了,会执行得好些。比如玩具玩过后要收拾好,是为了下次玩时好容易地找到;大人午睡时不要大声叫嚷是给大人留下安静的环境,使他们睡得更香等。
当儿童一两个月都没有不执行规矩的行为,哭得比以前少我了,则要大力表扬。
9、不要给他贴上一个“好哭的孩子”的标签,不要当他的面和别人谈论他的哭,以保护他的自尊心。
10、对孩子发生哭的行为时,要反应,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理会,有时可能发生危险,问题就大了。比如他跌倒了,哭了,马上要去看看有什么问题。腿破了,要处理,头疼了,要到医院去检查。但如果他是无事哭闹,则转移注意,让他玩些游戏,不要什么都给他。
一、共情:非常理解您的感受,相信您为了教育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孩子就是没法听我们的话,这让您也感到比较沮丧。二、具体化:您可以具体描述下孩子是怎样脾气大?以及平常家长都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发脾气”这件事情是有效的:无论对孩子的态度是软还是硬,孩子在与爸妈的沟通中习得了“发脾气”这种态度对父母是有效的,所以会一再运用。
解决:无论是发脾气、耍小性子、还是哭闹等,家长如果减少对这些行为的关注度,那么孩子自然不会用这类行为来应对。但不关注,并不等于完全“漠视”,家长也要保持对孩子相对的关心,在孩子“闹情绪”结束后,再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b 经常用负面语言教导,引得孩子逆反:如果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评价、批评过多,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也可导致孩子不与他们交流。
解决:减少对孩子直接的评价,减少用负向语言批评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层面上沟通,先建立与孩子的信任感。
c父母过于强势与控制:无论是“软话”还是“硬化”,父母无非都是想要告诉孩子“你得按照我说的做”,这就让孩子有很不好的感觉。
解决:接纳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孩子表达的父母不认可,也要给予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认可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件事,再讨论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