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风湿关节炎治疗对比:
西医治疗:西药镇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一停药就反复,而且长期服用刺激胃肠黏膜,损伤肝肾。
按摩理疗:拔罐、针灸或按摩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但是可以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无创治疗:风湿关节炎主要是外贴太白消融酊(风湿型),祛风除湿、祛痛、具有疼痛越剧烈祛痛效果越明显,疗效持久稳定。内服药是根据具体病情专方纯中草药配制而成,不伤脾胃。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十分痛苦的疾病,那么实验室检查有没有对其早期诊断,最好对预测是否有类风湿倾向的检查项目呢?今天就介绍一下被称为“类风湿三项”的三个项目。1抗角蛋白抗体(AKA):AKA可以在RA发病以前若干年出现,有早期诊断价值。
AKA阳性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注意:抗角蛋白抗体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达36~59%,特异性95~99%,由于敏感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抗角蛋白抗体罕见于其他非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非炎症性风湿病。抗角蛋白抗体可出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未确诊前。AKA抗体可出现在诊断未肯定的关节痛/关节炎病人中,对RA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AKA需结合其他类风湿类自身抗体的检测,若自身抗体阳性数越多,发生RA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对RF阴性RA患者具有补充诊断意义。
2抗核周因子抗体(APF):以颊黏膜上皮细胞核周聚丝蛋白或聚丝蛋白原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之一。该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2.5%,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为90%以上,是早期诊断RA的指标之一。该抗体还与RA的多关节痛、晨僵及Ⅹ线检查显示骨破坏之间呈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性别无关。
3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是环状聚胍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为主的抗体。抗CCP抗体是由RA患者B淋巴细胞自发分泌的,而其他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B淋巴细胞并不自发分泌抗CCP抗体。因此,抗CCP抗体 对R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76%,特异性96%。目前常用ELISA法。
anti-CCP阳性提示: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高(90.4%-98.0%),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相关,已有研究提示,其阳性与骨侵蚀程度相关,提示RA预后不良。
总结1:由上述说明可见,当出现这几个抗体时候,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以及预测是否会得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疾病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AKA,其可以提前预测是否可能得会RA。那么对于RA的诊断还有没有其他项目呢?
4. 类风湿因子(RF):比类风湿三项更常用的检查项目,RF是抗人或动物IgG分子的Fc片段的抗体,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RA患者的血清或关节积液中。RF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80%左右,故也是诊断RA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如果临床中我们发现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RA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具体在风湿三项中有详细讲解)。
5.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测定(GPI):RA患者血清GPI浓度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可检测到GPI抗体。GPI作为RA新的标记物,在RA的临床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
6. 关节腔积液检验:关节腔内可抽出浑浊呈草黄色浆液。黏蛋白凝固试验差,补体水平降低,RF检测多为阳性。
7.常规检查项目:RA患者血常规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增多,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如在急性期可出现超敏C反应蛋白(CRP)、ESR升高。
上述7项内容是常规检查等项目,此外,还有很多项目与RA有关,如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抗氨甲酰化蛋白抗体(抗CarP抗体)、抗RA33/36抗体、抗p68抗体等,均对RA的早期或症状评估有一定价值。
总结:对于类风湿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放射线学检查等共同综合判断,不是一个项目就可以诊断的,对于类风湿三项或者其他的自身抗体类标志物等的出现,可以使得类风湿的诊断提前或者预测(预测不等于一定),可以使得整个治疗窗提前,因此,灵活的运用所有相关的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没有不好用的指标,只有不会用的指标。灵活应用,综合应用,把项目用活,那么对于临床的诊断可提供重要的依据。如同类风湿关节炎,用好上述的"七个葫芦娃",则很有可能发现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本案例中Anti-CCP大于检测上限(250),提示患者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需要根据症状、体征、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