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多生长在北纬40~45°,东经117.5°-134°之间,分布于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前苏联、朝鲜和日本也有栽培。
人参的别称是 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长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有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
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在3500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2]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 那是遥远的1800年前。
人参。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受人追捧。它还有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和棒槌等别名。一般而言,人工栽培的人参被称为园参(籽参、籽海、林下参);野生的人参被称为野山参;被人发现后经采挖和移栽的人参被称为移山参。
净制处理后晒干的人参叫生晒参;加不同辅料,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制成的是红参和糖参(白参)。古时医药典籍中的人参都是野山参,野山参与园参在氨基酸、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生长环境
一般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
土壤:人参喜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排水性好、养料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土壤中磷、钾肥和腐殖质充分,通常以富含腐殖质的森林土、花岗岩分化土和山地黄沙土为佳。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6.5,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壤、黏黄土及灰泡土不宜生长。
水分:土壤含水量一般保持在40~50%。春季人参出苗期间,土壤含水量为40%左右;夏季温度升高,含水量45~50%左右;秋季及全年生长发育期的含水量宜在45~50%。
光照:人参是喜阴植物,凉爽而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有利。耐低温,忌强光直射,喜散射较弱的光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