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为什么要保持平均36.7左右的体温呢?

人体为什么要保持平均36.7左右的体温呢?,第1张

对于温度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从宇宙大爆炸发生的那一刻,温度这个规则就出现了。在浩瀚的宇宙中,恒星是重要的温度来源,地球之所以能够有现在适宜的温度,也是来源于恒星太阳。

整个地球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温度,而在地球诞生的生命,想要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就需要通过不断进化和适宜地球环境中的温度,当然,最初的生命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肯定比较弱,可是随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演化,到了现在所有的生命都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范围。

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的温度也是不同的,而且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分为了两个温度陈营,一个是变温动物,一个是恒温动物。爬行动物如两栖动物和鱼类是变温动物。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如人类)是恒温动物,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恒温动物都是比较高级的动物,是越复杂的动物。

由此可见,大自然对生物的进化方向更希望是向恒温方向进化演化,这有可能跟地球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类是恒温动物,平均温度在36.7摄氏度。当然,人体的温度也不是永远保持这个值不变,而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生物周期,温度也是会有小幅的变化。

可是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只有保持36.5摄氏度和36.7摄氏度之间的体温对于人类来说是最有效的温度。可能有不少人不理解,人体为什么要保持36.7摄氏度左右的体温?温度升高和降低有什么影响?

其实这一切跟人体所需的能量有关,我们都知道,人体所需的能量或能量都是通过食物来获得的,要提高温度,就需要吃更多的食物。如果人体的温度一直都保持很高,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喂饱自己,这是不可行的。为了不必整天吃东西并降低感染风险,人类的进化将理想体温(从能量和微生物学角度出发)保持在平均36.7摄氏度。

如果温度超过了36.7摄氏度,人体不仅需要更多的能量,而且还会感到难受。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也就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高烧。理论上来说,温度升高能够更有效杀灭细菌,抵抗感染,可是事实上,温度的升高会破坏身体内的生物平衡。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人体内的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平衡机制。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人体就会表现出各种反应,比如高烧,身体虚弱等。而在这个平衡机制中,温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人体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体内的平衡机制,而这个温度就是平均36.7摄氏度,一旦远高于这个温度,那生物平衡被打破,出现的高烧就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反应,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生命。

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体的温度降低,对细菌的杀灭力就会降低,同时血管开始闭合(发生血管收缩),大家可能会感到手指发冷,然后开始发抖,这是为产生热量而启动的防御机制。有时我们会发现,身体发冷往往比发烧还要难受。

尽管人类是恒温生物,但应注意温度并非完全恒定。它的变化取决于性别、一天中的时间、年龄、体育锻炼、女性月经周期甚至进食。根据新陈代谢调节方式的不同,有些人在进食后可能会感到头昏脑胀和燥热,或者感到更冷。总之,如果没有疾病改变它,那么人体的平均温度将始终在36.4摄氏度至37摄氏度的范围内移动。

如果你身体的温度脱离了这个范畴,也就意味着你可能生病了,虽然初期的时候你可能并不会感觉到身体不舒服,难受,但是温度如何回归不到正常,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严重的高烧或发冷,同时身体也会非常难受。

而要避免身体的温度脱离正常值,那么在平时的时候就需要多加注意,要多喝水,少吃冷食,多运动等。尤其是现在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夏季热死,冬季不冷,更容易让人体的温度控制,从而导致各种严重的疾病。

相信很多人都能够感受到,近年来越容易感冒发烧,手脚冰凉,尤其是在春季的时候。原因就是大气的温度已经在不断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体现在的平均温度是在漫长的稳定生态环境下建立起来的。通过人体的平均温度我们也基本能够猜想到,地球在人类诞生之后的温度最高也基本维持在36.7摄氏度左右。

可是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现在全年的最高温度已经超过了40摄氏度,甚至有一些地方夏季的最高温度能够达到50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已经远远超过人体的平均温度,一旦人体的平均温度跟外界的温度产生巨大的差异,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到了夏季高温时节,人们很容易中暑。

而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还会不断提升,全球气温不会不断提升。人体的平均温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在地球的高温,我们想要避免温度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各种疾病,到了夏季高温季节的时候,只能躲在房里,开着空调降温,不敢外出。

不过,人体的平均气温37.5摄氏度在未来是否会发生变化,现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要知道生命的进化永远不会停止,人体的进化也在悄然进行着。如果地球的温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有可能在未来也会不断进化提高适宜温度。

除了自然进化这种方式,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基因技术或许也可以人为去改变人体的温度,将人体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扩大,如果能够将平均温度提升到40摄氏度左右,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高温天气。当然将人体平均适宜温度提到,意味着人体内的生物平衡打破,想要形成新的平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以人类现在森基因技术自然是无法做到的,或许只有未来的科技才能够做到。

发热是人生病最普遍的病理生理现象,可以说十病八发热,低热一般不会引起身体很严重的不适,反而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工作效率,清除病原体,但过高的发热,可能伤害身体的各个脏器,脑子烧坏了并不是一句玩笑话,长期高热的确可能损伤脑实质甚至引起脑功能下降。这时候需要退热治疗,很多时候退热药吃了以后很快就能退热,但为什么有时候退热药效果不是很好呢,事实上服用退热药是有讲究的,吃的不是时机,退热效果会大打折扣,下面介绍一下发热及退热药的服药时机。

发热反应分三个阶段,热度并不是一下子达到顶峰的

发热时,体温从正常升到37.3度以上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来发热升高体温,按照热度和身体的变化,发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吃退热药效果不一样。

体温上升期:此阶段脑子里的体温中枢由于受到刺激,设置了一个发热体温并传至全身相应的器官,发生如下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皮肤温度下降会刺激神经让人感觉寒冷,盖上被子也能缓解,汗毛竖起导致全身起鸡皮疙瘩,同时体温中枢指令全身特别是上半身肌肉不规则抽搐性运动,形成寒战,肌肉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没有转化成动能而直接转化成了热能,体温上升的动力来源于此。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是此期特点。

高热维持期:体温经过肌肉抽搐的加热,逐渐升高,并达到了体温调节中枢的目标体温,甚至略微超过,此时上述各种反应背后的指令逐渐停止,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此期疲乏感略缓解,肌肉酸痛但不再加重,皮肤大部分表现为发红干热,畏寒及寒战停止。

体温下降期:此时由于体内刺激体温中枢的致热因素消除,体温中枢的目标体温下降,体温高于目标体温,身体倾向于散热,身体表皮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汗腺加紧分泌汗液并蒸发带走热量,疲乏感进一步缓解,患者觉得燥热,主动要求尽量减少阻挡散热的衣服等,此期出汗较多为比较明显的特征。

退热药服用要看准时机

从上面的发热阶段来看,体温上升期由于体温中枢目标体温已经上升,服用退热药并无抑制该目标体温作用,因此服用退热药物并无太大帮,并且适当的体温上升有利于清除体内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致热源,加快病情好转,过早过快的退热并不是太合适,退热药最好在高热维持期的早期使用,也就是疲乏感、肌肉酸痛感以及寒战,畏寒等反应不再加重,表皮温度有所回升特别是手心脚心逐渐发热的时候服用比较合适,如果能配合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更佳。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478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30
下一篇2023-03-30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