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市户籍(含农村户籍)的生育妇女,无论在职或失业,参加过本市城镇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建立个人帐户的。
二、非本市户籍的从业妇女,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在单位工作、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五险)期间生育的。
三、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应当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规定,且用人单位连续为其缴费满6个月以上。缴费以正常参保缴费时间为准,正常参保缴费前的补缴时间不能计算在内。津贴:生二胎国家补助多少钱生育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均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2012年的新劳动法规定正常产假98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较之前90天产假增加了8天。晚育假增加15天(新劳动法中未曾出现晚育假,地方出台的生育办法可能会增加此假期)。难产假。剖腹产、会阴破裂增加产假30天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流产假:怀孕不满2个月15天孕不满4个月30天4个月以上(含4个月)至7个月以下42天个月以上遇死胎、死产和早产不成活75天育医疗费:怀孕16周前的突然流产,非定点医院的急诊、产假期间产科并发症按核定的数额报销。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定额标准的按实际报销于定额标准,按定额标准报销。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正常产、满7个月以上流产: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5%。难产、多胞胎: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0%。一次性补贴:生二胎国家补助多少钱在一二级医院分娩的,每人一次性增加300元补贴。备注:生育津贴要在生小孩后,三个月内办理。综上所述,生二胎国家补助多少钱不仅城镇户口可以享受该待遇农村户口也一样只要缴纳社保半年以上具体补贴多少根据当地补贴政策和工资水平而定。其中在一级二级医院分娩的在已有补贴基础上一次性补贴三百。
法律依据:
《2021最新二孩补助政策》
1. 生育津贴
生育津贴是国家补贴给企业,用来发放产假期间工资的。一般规定是:孕期员工的产假工资和生育津贴,二者选其一,就高领取。生育津贴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 x规定假期天数。
2. 二胎补助
二胎补助分为两种:一次性营养补助和一次性补贴。
①一次性营养补助: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5%,如果是难产、多胞胎,可以提高至50%。
②一次性补贴:产妇在一、二级医院分娩的,一次性补贴产妇300元。
3. 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
新的计划生育补助调整了符合条件的家庭范围,对于满足条件的二胎家庭,中央和地方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助。
4. 申请补助条件
1. 市户籍或者农村户籍的生育妇女,无论是处于在职状态或者失业状态,只要参加市城镇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建立个人帐户的,就可以申请补助。
2. 非市户籍从业妇女,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在单位工作,参加市城镇社会保险(五险一金)期间生育的,就可以申请补助。
3. 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应当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规定,且用人单位连续为其缴费满6个月以上。缴费以正常参保缴费时间为准,正常参保缴费前的补缴时间不能计算在内。
二、2021最新二孩补助政策
1. 第一档中央分担80%,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 第二档中央分担60%,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10个省。
3. 第三档中央分担50%,包括辽宁、福建、山东3个省。
4. 第四档中央分担30%,包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4个省(直辖市)和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
5. 第五档中央分担10%,包括北京、上海2个直辖市。
部分地区生二胎可以拿到一万块钱奖励,除此之外还能享受生育津贴以及生育报销等福利。除此之外,生二胎还有以下福利:
1、产妇津贴。产妇津贴是指国家法律和法规为职业妇女因分娩而离职时提供的生活费用。产假津贴的计算方法:产假津贴=雇主每月支付的工资÷30(天)×产假天数。
2、生育医疗费。确认分娩医疗身份后的医疗医疗费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医院统一定额支付(1万元以上部分,按核定额支付)。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固定标准的,应当按实际比例报销;高于固定标准的,应当按照固定标准报销。
3、一次性生育营养补助。正常分娩,流产7个月以上;上年城市职工平均月工资×25%。分娩困难,多胎:上一年该市从业人员的平均月工资×5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第五十五条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一)生育的医疗费用;(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