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
学生接受新知的
能力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面对同样的新知识,有的学生接受得较快,有些学生接受得较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接受新知快的学生被认为是聪明的学生,接受新知慢的学生则被看作是智力一般或智力较差的学生。事实上,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能力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一、心智迟钝
心理学家詹森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智能有两个水准:水准Ⅰ的智能是指把输入照样输出的联合学习能力,水准Ⅱ的智能是指把输入经过变换重编后再输出的能力,即概念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智迟钝的学生往往只具备水准Ⅰ的智能,他们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记忆容量很小,且难于把学过的东西输入到长期贮存系统,这种情形通常与他们掌握的概念过于简单、缺乏概括能力有关。是心智迟钝造成他们接受亲知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心智迟钝的主要原因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伤有密切关系,这类学生所占比例很少。教育这类学生需要教师适应学生的智能水平。由于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掌握简单的概念,所以教师就应该尝试着为他们提供只包括少量原素的作业,这种作业中至少要有一些是他们以前学过的。又因为这类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要他们专注于那些延时报偿的课业,他们就很可能注意力分散或因得不到及时报偿而灰心丧气。因此,最好要给他们系列的、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作业。此外,还要引导他们经常重温学过的材料,但要尽量使这种重温更有趣味。 二、心理发展缓慢 心理发展缓慢不同于心智迟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刚上学儿童提供一些事物,让他们列举这些事物的特征,在可以举出的20个左右的特征中,正常发展儿童平均能举12个,心理发展缓慢儿童平均举了6.5个,而心智迟钝的儿童平均只能举出4.5个。当他们对这些低常儿童进行了一些帮助后,再让他们做类似练习时,情况就有了变化:这时心理发展缓慢儿童能举出10.5个特征,而心智迟钝的儿童只能举出5.7个。这个实验表明:心理发展缓慢不同于心智迟钝。心理发展缓慢不仅表现在智力上,而且也表现在情感、意志方面。深重心理发展缓慢并不是由其机体内部的机能障碍所致,而与儿童早期生活环境中的某些缺陷(如缺乏丰富的刺激、缺乏增长认知能力的条件)或与儿童心理成熟较晚有关。根据苏联科学院和教育科学院的研究,在6岁儿童中,生理机能与智力发展超过和低于应有发展水平的儿童各占20%。另一项研究资料表明,在6岁入学儿童中,6.3%的孩子处在无法进入教学过程的一般发展水平上。正是其心理发展缓慢才导致他们接受新知的能力较差。与心智迟钝学生相比,心理发展缓慢儿童具有更大的智力潜能。教育这类学生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上适应其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怎样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是学生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通过动作,使主体和客体发生联系,相互作用而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学生主体既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又获得智力活动的方法和能力。所以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和环境相互作用而理解客观世界,积累经验,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理发展。 三、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学生接受新知能力的强弱,主要差别在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如何利用这种知识结构。 譬如,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乐山大佛是在哪一朝代修筑?”一们优胜者赛前并不知道这一知识,非接受新知能力,临场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获得了正确答案。他说,乐山大佛是佛像,佛教传入中国是两汉之际,东汉时佛教刚传进来没有兴盛,不可能建筑这样大的佛像。接下来三国战乱,也不可能。北魏虽建筑过石窟,但那时北魏的势力似乎并没有到达四川。修大佛需要大量钱财,当统治者还没站稳脚根时也不可能建大佛的。隋时间太短,唐朝有可能。因为敦煌莫高窟就是在唐朝完成的,且李世民还册封过少林寺和尚,可见佛教有一定的势力。唐朝以后矩乱,宋、元、明、清没有听说有什么大的建筑工程,因此唐朝最有可能。标准答案正是唐朝。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已有知识的准备状况是影响学生接受新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学生已有的知识不是杂乱堆积在大脑中,而是以知识结构的方式存贮的,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同化新知的功能。譬如,有些学生在初学知识时对某些知识点感到理解上有困难,可是在总复习时再接触这些知识点感到容易理解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过一遍后已在大脑中形成某种有同化新知功能的知识结构。济南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影响能力层面接受度的因素有:智商+专业水平+阅历
个人能力四个层次并不是按照能力高低的境界来划分,而是从能力的形成过程上来进行划分的,先从生产和科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和评判,抽象出了三个顶层的能力:【发现、解决、创造】
并基于顶层能力,尝试推导能力的递进形成过程,进而提出了下三层的能力递进构成模型,下图为个人能力四个层次的划分:
【解决能力】,是指个人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其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解题能力;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对于某个职业的从事者而言,也就对应着该职位所需求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在一般的学习、研究或者工作中,通过多年的训练,除了掌握能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最直接的训练结果就是让个人能快速而正确的解决问题,其本质正是训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能力】,对于个人而言,广义的创造,是指创造产生在当前个人认知范围以外的新事物或者新现象,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