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家庭聚餐疑似食物中毒,9人食用,先后全部死亡,还登上了各大热搜榜单,看到这个中毒消失时,无疑是心痛的,我特意查询一下关于“酸汤子”的来历,它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流行于辽宁、黑龙江、吉林一带,当地人称之为酸汤子,一种自制的特色小吃,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夺走了9条鲜活的生命。
经过查证,原来是把酸汤子面,放置常温下的时间过久,导致发酵,产生剧毒物质,这种物质,即使高温也无法消灭,一旦被误食,后果非常严重,会导致食物中毒,轻者恶心呕吐,重者休克死亡,为了生命安全,尽量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的食品。
酸汤子有一定的酸味,也叫碴子条,是东北人冬天的美味,男女老少都爱吃,早市市场随处都有卖,价格不贵,才2块钱一袋,煮好的成品6块钱一碗,饭量大的还不一定够吃,从没听说谁中毒,虽然是一家人操作失误,把食材放久变质了,但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对酸汤子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制作过程,是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酸汤子”,不建议胡乱食用,尤其是外地人!
制作过程
1、将玉米碎(苞米子)洗净,放置厨房的阴凉处,用冷水浸泡十数日(温度不能过高),使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
待微有酸味时,捞出清洗,再用水磨磨成糊状(俗称水面),接着用布袋控去水分,得到的是一块面团,团起来冷冻保存。
冷冻好的面团,一般在超市都能买到,它很受欢迎,就像北方的馒头一样,大约2块钱一袋,重量500克,家庭不好加工,都是作坊生产的,因为要用水磨工具,普通人家没有,如图所示,就是这种包装,上面明确标注了冷冻条件,零下-18度,也就是说必须冷冻保存,保质期不要超过90天。
2、吃的时候咋办呢?首先让它自然解冻,大块酸汤子面,不好操作,待完全解冻后,需要将面团捏碎,再重新和面,如果干的话,可以稍微加点水,分成均等的面剂。
3、重新和的面团,比较柔软,容易操作,将小团面团稍按扁,就像饼子一样。
4、放入煮锅中,反复翻面,大约2分钟左右,煮至表面变成金黄色,即可捞出。
5、捞出后面团,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色泽金黄,先稍微放凉。
6、将面团再次捏碎,活匀,组合在一起,千万不可以留有面疙瘩,如果汤子面太干,可加入少量水。
7、右手大拇指,带的这个叫汤套,一种让面条成型的工具。
8、锅里烧适量开水,使用汤子套将汤子条纂入锅中,反正过程比较累,如果家人多的话,手保持一个姿势,会非常的酸疼
9、酸汤子一定要配鸡蛋酱,这样吃着才过瘾,还可以放白糖,酸酸甜甜,属于地方特色小吃,看外表有点像烙面。
这次上了热搜的酸汤子,由于食材存放一年,产生了变质,从而引起的酵米面食物中毒事件,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真的没必要再这样节俭,把一个发酵的玉米面也留这么长时间,即使发现了,还仍然继续食用。
真是得不偿失,想想都很可怕,食物是关系到人命关天的大事,大家一定要做到加强管理,不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定时清理冰箱、储物柜、过期食品,别再让悲剧发生。
酸汤子,乍一看这名字,会以为是一道酸酸的汤,其实,它是玉米水磨发酵后制成的一种主食,就是下图中黄色的面条状食物,吃起来有点酸,滑溜爽口,很开胃。之所以很少人知道它,是因为酸汤子属于地域美食,是满族人夏季常吃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主要流行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一带地区。
酸汤子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玉米碎洗干净后,放阴凉处用冷水泡10多天,使它自然发酵,等到闻起来有酸味后,捞出来洗干净,用水磨磨成糊状,再用布袋控去适量的水分,然后放在阴凉的环境中或者冷冻保存,等要吃的时候,再挤成面条状,下锅开煮。正是因为简单,很多东北人家都会选择在家自制酸汤子,然后储存起来,随吃随取。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3种毒素,1种叫“黄曲霉毒素”,1种叫“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1种叫“米酵菌酸”。有些食物在存放不当的情况下会发生霉变,而发生霉变的食物里面都可能有黄曲霉素,像存放过久的粮食中基本都有。制作酸汤子的原料为玉米粒,如果储存不当,玉米粒就会被黄曲霉素污染,从而导致制成的酸汤子也带有这种毒素。不过黄曲霉素的中毒,是日积月累的,不会立刻发作。
再说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常在富含淀粉的食物中出现。这些食物在常温下放4个小时以上,就可能产生这类毒素,比如制作酸汤子的过程中,将玉米粒在常温下浸泡4个小时以上,就很大概率会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满族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多为春季儿童的零食或成人的间食;炒米,也称作糊米,是将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饭。用这种方法做饭,米散水清,多为夏季冷食或产妇主食,另以糊米泡水还可以当茶饮用。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扩展资料: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
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
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满族
百度百科——满族饮食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