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是所谓的热能,它的本质是物质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分子运动的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反之则温度越低。
另一部分则是物体内部的分子势能,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与斥耿造成的。宏观体现在:比如你要把一根铁丝拉断是需要做功的。
这两部分组成了所谓的内能。
问题二:内能包括什么能啊? 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内能增加既可以增加分子动能(表现为温度),也可以增加分子势能(表现为物体体积),也可以两方面都增加。所以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变化(比如0度的冰吸热融化成0度的水,冰的体积比水小),温度变化不一定吸热(比如在一个可以很容易散热、且温度不变的环境中,一定量气体温度上升,体积膨胀,但是温度与周围温度一样)。
物体吸进去的热量可以继续以内能形式存在(温度和体积,像刚才说过的例子),也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问题三:内能与什么有关 1. 分子的动能: 包括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和振动动能【注:分子的振动同时具有振动势能,一般将振动动能和振动势能统称为振动能。】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 该种势能来源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力又称范德华力,广义的分子间力还包括氢键力等分子间特殊作用力。分子间力本质上都是静电力,其大小、正负(即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由分子的偶极矩和分子间的距离所决定。由于电子的运动是随机的,因此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和方向也是随机的,从而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并不断变化。【注:化学键力本质上也是静电力,但存在于分子内部,并且大小比分子间力大1-2个数量级】 分子间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一般而言,分子相距较远时分子间主要表现为引力,随着分子的相互接近引力增大。进一步接近时,斥力的作用开始表现出来,表现为净的引力变小,并逐渐减小为零。继续接近时,斥力急剧上升(引力同时也上升但上升的慢一些),分子间力表现为净的斥力。当分子继续相互接近时,巨大的斥力将使二者的动能消耗殆尽,全部转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失去动能的分子在强大的斥力作用下彼此远离(分子间势能又转为分子动能),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分子相互碰撞过程。 分子间力与偶极矩的关系:极性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即平均而言,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固有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定向力,故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定向力部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没有固有偶极的相互作用,故二者间不存在定向力。但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的电场作用下,会发生所谓的诱导偶极,即原来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平均而言是重合的,但现在变得不重合了。固有偶极和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诱导力。极性分子间也存在着这种诱导,并且是相互诱导,因此极性分子间除了定向力还存在诱导力。那么非极性分子之间有没有静电力呢?当然有。虽然平均而言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但在任一瞬间它们都是不完全重合的(完全重合的概率趋于零),因此非极性分子间存在着这种瞬间偶极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称为色散力。很明显,色散力存在于任何分子之间。这三种力的相对大小随分子结构而定,一般而言诱导力相对较小。更详尽的知识可参见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教材。 3. 电子能: 分子或原子内部的能量主要取决于电子的能量和核内部的能量。核内部的能量仅在核反应时变化,因此在其它一切情形时,都可以认为分子或原子内部的能量主要就是电子的能量。更准确地说是电子和核的引力势能,加上电子和电子间的斥力势能(单电子原子或分子不存在该能),再加上核与核间的斥力势能(不存在化学键的孤立原子不存在该能)。一般来说电子和核的引力势能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或原子。
问题四:地球内能包括什么 还有天体引力能包括潮汐能 太阳辐射能:水能、生物能、风能、太阳能 地球内能:核能、地热
内能就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包括分子运动的动能、分子之间引力斥力作用而具有的分子势能两个部分。它的对外表现就是物体温度和物体状态。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说明内能越大;同样温度的同一物体,在气体状态时内能最大,液体状态时小一些,固体状态时内能最小。比如相同质量的0℃的冰、水、水蒸气,相比,水蒸气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
任何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应该包括其中所有微观粒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电离能和原子核内部的核能等能量的总和。
内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能量总和的统计平均值。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以及分子内部运动的能量。物体的内能不包括这个物体整体运动时的动能和它在重力场中的势能。
内能变化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钻木取火)
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内能增大,反之亦反。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放置冰块使物体降温)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