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的成本文/郭海鸿 宽泛一点说,“汤”是膳食中一种基本配对。东西南北中,大抵如此。大多的菜肴皆与“汤”为伍,如东北菜中的“汆白肉”,四川菜中的“毛血旺”等等,虽然不以汤命名,但是其原始面貌就是汤。至于相关膳食标准中的“三菜一汤”,这个汤就是真正意义上“以水为主,配以佐料”的汤了。到了
广东,人们对此地的饮食习惯开始都是抱着不好的印象的,比如评价
广东人“除了飞机和汽车,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什么都敢吃”。但是,对广东人的汤,人们的印象却极好,并且因此对广东女子产生了积极的评价——能褒一手好汤。许多外地人心目中的广东女子是这样的:无怨无悔,居家操劳,天天在家为老公
煲汤。于是乎,“煲汤”成为一方女子的美德。说来真是,广东人的汤,与人们普遍操作的汤是有很大差别的。一是汤料的讲究,这一点没人马虎,每一款汤皆要与时令和饮用者的身体状况结合起来,确保实现“啖汤”的价值、功效,如果是简单的止渴、送饭,也就大可不必花工夫去折腾了;二是火候的把握。在广东谈“煮汤”是不合适的,大有浅薄的意味。“煲”是一种特殊的工序,要全面完成,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其所需时间,与汤料息息相关,什么料花多少时间,是有讲究的。要煲好一锅汤,短则个把小时,长则三几个钟头。从这两个概念上来看,广东人的汤是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的。有的人开玩笑说:要嫁作广东妇,看来得先学会煲汤。“煲汤”成为一种“准入”的标准,这当然又是另一种“成本说”了。我是个广东人,是在“母亲的汤与乳汁”中长大的。每天,家里安排伙食,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今天煲什么汤”,一上餐桌,首先是喝碗汤。在对汤的长期接触中,我觉得,其已经超越了它作为膳食的基本功能。家里煲汤,差不多接近药房“煲药”的意图了。比如,今天家里谁说头痛了,那么肯定煲的是能够“治头”的汤,里面的主打是一把草药,其次是猪骨什么的。如果就近酒喝频了,肯定要弄一锅征对性强的汤,目标是清除积存于肝脏的酒毒和湿气。毕竟,汤就是汤,家庭主妇非同良医,不可能“汤到病除”。它重在保健,同时也体现了构成家庭幸福的宝贵元素——对家庭成员身体的特别重视。这样说来,“煲汤”的成本不是时间,也不是汤料,而是“关爱”。在家庭中谈“关爱”是否见外了?不是的,你听一些男人说吧:今晚回家吃饭,我老婆煲了汤。又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夫妻不行了,你看他老婆,整日打麻将,连汤也不给老公煲了。
一蛊老火靓汤,煲着广东人千百年来的历史缩影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广东人对于吃饭,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东人爱喝汤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悠久的传统,先上汤,后上菜,更是成为广东人上至家里吃饭,下至酒桌宴席的一道固定顺序。也相信很多初次到广东地区吃饭的人,点完自己想要的菜后,总会被服务员问一句:“不点汤吗?”
为什么广东人离不开汤
有很多外地人也不理解广东人,为什么吃饭总要来一碗汤,而且一碗汤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往往一碗汤里面需要将十几种食材投到陈年瓦罐中煨煮,再搭配以中药材,或者一些奇奇怪怪的食物。一碗老火靓汤短则要煲上两三小时,长则要消耗一个漫长下午,这样才能端出一盅像样的老火靓汤。
而对于广东人,能否做出一碗美味而又有益的靓汤,可以说是看作衡量能否贤妻良母的标准之一。在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开场曲的歌词中“最怕日日要煲靓汤”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无数的广东人都愿意在煲汤上付出时间、耐心和功夫,而且一代又一代的人往往都对此乐此不疲。
在人们的认识中
传统的广东人并不热爱出行,也不像江南女子,喜欢梳妆打扮。很多时候,她们往往都在守着一团火、一锅汤,每天就在靓汤所冒的白雾中,心怀无限遐思、万般温情地煲汤,煲煮着汤中对爱人寄情。哪怕直到现在,广东人也依然热爱着煲汤,不管是温柔可雅的淑女,还是忙忙碌碌的女强人,也不会遗失“为君洗手作羹汤”的喜好。
为何广东人独爱喝汤
其实这种生活习惯是自然环境打下的烙印,《内经》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由于广东气候常年湿热,身体的水分比较容易流失,长期生活在此处容易上火内热。也相信很多人初来广东,总觉得身体燥热,容易口舌生疮,可以说是水土不服,也可以说是当地气候问题。于是千百年来,当地人逐渐学会就地取材,以汤水解暑热湿毒,而煲汤也由此演变而来,和凉茶形成了广东独有的饮食文化。
一盅汤里四季分明
深谙煲汤之道的广东人会告诉你,夏天大家会选择喝可以降火的冬瓜薏米赤小豆煲排骨汤,而冬天则要喝滋补的花旗参炖鸡驱寒,一年四季之中,广东人都有着不同的药膳食谱,而每家每户往往都有祖传的独门秘籍,汤也是广东饮食文化的底蕴之一,家的味道就如同靓汤一般,细腻却又浓厚的慢慢的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