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犬可以传染给人哪些疾病?

猫,犬可以传染给人哪些疾病?,第1张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养宠物热,殊不知,在宠物给人带来乐趣的同时,一些人兽共患病也相继而来。狂犬病。 主要来源于犬类,病毒存在其唾液中,在咬人、抓伤人、舐人时传染;有时也来源于猫、猴、兔、鼠等。发病特征为恐惧感、怕风、恐水,病死率极高。 猫抓热。主要来源于猫,人被猫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表现为伤处发炎、化脓、溃疡或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疼痛、皮疹等。鹦鹉热。 来源于鹦鹉、鸽、火鸡等禽类,人主要因吸入被其粪便或毛尘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征为高烧、咳嗽、胸痛、胸膜炎和肺炎。鼠咬热。 来源于鼠类,人被鼠类咬伤时把病菌带进体内。发病表现为高烧、伤处疼痛、肿胀、水泡、溃疡、焦痂、全身斑疹等。流行性乙型脑炎。 带有病毒的动物种类很多,宠物中主要有犬、猫、禽类,病毒经蚊子吸血再叮咬传染给人,多夏秋季发生。发病时有高烧、头痛、呕吐、嗜睡、抽风或昏迷,病死率较高。流行性出血热。 在城市主要来源于大白鼠、小白鼠、家鼠,有时感染家兔、猴等。病毒经咬伤处传染给人,或因其粪尿污染物而传播。发病时有发烧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的病程,病死率较高。弓形体病。 主要来源于猫,人因食用被其粪中的弓形体囊污染的食品而感染,有时可经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感染。发病特征为淋巴结肿大、皮疹、肺炎、心肌炎、视网膜炎、脑炎等;还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慢病毒感染。 主要来源于犬、猫、猴等,其体内带有慢病毒,在与人的长期接触中传染给人,特别是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可经若干年后慢慢引起骨病、癌瘤等。线虫病。 主要来源于犬、猫,线虫寄生于其眼结合膜囊和泪管,蝇类舐食畜和人眼分泌物时传染给人。人发病时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重者可失明。 弯曲菌病。多种宠物带有病原体从粪便排出,污染饮食物品使人感染。发病特征为发烧、腹痛、关节痛、腹泻等。毛尘过敏症。 对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或吸入宠物毛、粪尿污染的灰尘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诊、鼻炎、咳嗽、哮喘等。 以上举例表明,饲养宠物宜慎重,应采取防护措施。 宠物应依照有关规定,按时接种兽用疫苗。此外应掌握一些保护性常识,如保持卫生和良好通风,对畜类宠物不要过于亲昵,如亲嘴、同眠等,防止接触感染。

由猫传染给人的四大疾病:

疾病一:弓形虫病——猫传染给人最主要的疾病

弓形虫病是由名为弓形体的原生动物引起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活泼可爱的猫是弓形虫的主要传染源。弓形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许多国家他的平均感染率为25%~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人类感染弓形虫病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症状,常见的有淋巴结炎、心肌炎、肝炎、肾炎、支气管炎等。而一旦孕妇被猫抓伤,猫所携带的病原体——弓形虫就会由孕妇的伤口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而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或畸胎。目前对这种病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所以,饲养宠物猫的家庭一定要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家里有孕妇,一定不可养猫。

提示:弓形虫病是通过猫的排泄粪便病来传播的。猫在排泄完后,习惯用爪子来填埋粪便,然后又要用嘴来清理爪子等部位,所以,猫的PP、爪子、嘴巴以及尾巴等部位都可能携带弓形虫。但是弓形虫病,并不是人沾上就被传染了。它只有通过人的肠胃,弓形虫卵才能破化,才会传染给人!所以,养猫的人,一定要注意卫生。

疾病二:猫癣——顽固难医的猫传染人的疾病

猫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猫的常见皮肤病。发病的类型和人的脚气比较类似,病菌顽固难治。目前,发现的5种引发猫癣的真菌中,奥杜安小孢霉菌很容易通过被传染的器皿、梳子、剪刀、坐垫等直接传染给人。感染猫癣后,轻度患者会感觉皮肤瘙痒,出现红疹;重度患者会出现脱发和皮肤大面积病变,导致渗出性化脓。

提示:由于被毛覆盖,猫感染猫癣的初期很难被人察觉。

疾病三:猫狂犬病——危险程度最高的猫传染的疾病

猫狂犬病与狗狂犬病的病毒相同,又称恐水症。以病猫狂燥不安、意识紊乱、对环境刺激反应过大、攻击其它动物、最后麻痹而死为特征。据统计,猫传染的狂犬病占到总病例的3%,是狂犬病的第二大疫源和传播宿主。狂犬病在家猫中发病率不高,所以人们忽视了给宠物猫节接种狂犬病免疫疫苗,给狂犬病的预防带来了隐患。

提示: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猫的唾液中,临床表现症状出现前15天和症状消失后10天均带病毒。因此,不论是被狗咬伤还是被猫咬伤都要警惕狂犬病。除非咬人的猫(狗)是一致健康的猫(或狗),否则就不能排除的狂犬病的可能性。

猫咬伤的紧急处理

正确处理伤口:对猫(或狗)咬的伤口,涂抹红汞、碘酊和纱布包扎处理是不正确的,吃止痛片更没有消毒作用。在家中最简便可行的办法是:立即用大量的肥皂水或盐水冲洗伤口,为了尽可能冲洗掉伤口内可能存在的狂犬病毒,冲洗的时间应在半小时以上,然后再用2%的碘酊以及75%酒精加以涂抹,但不应当缝合和包扎伤口。

尽早注射狂犬疫苗:注射狂犬疫苗应该越早越好,而应按规定注射足5次:即在首次注射狂犬疫苗后的第3、7、14、30天后在各注射一次。当病人从潜伏期转入前驱期时,再注射狂犬病疫苗就没有效果了。

疾病四:猫抓病——易被忽视的猫传染人的疾病

猫抓病也称猫抓热,引起猫抓病的病原体名为巴尔通体。约10%的宠物猫及33%的流浪猫血液中携带巴尔通体。人通常是在被猫抓咬或与猫密切接触后感染此病。

人若感染猫抓病,一般在3~7天后在抓、咬处局部出现非化脓性炎症,如红斑或丘疹;继之出现头面部肉芽肿性或化脓性淋巴结病变,主要症状有低热、头疼、寒战、全身乏力、不适、厌食和呕吐等。

猫抓病确诊后,若能及时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只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病况,如心、脑等并发症,及个别甚至会死亡。

——摘抄自《科学生活》2006年第12期

猫的疾病很多,其中不少是与人类共患的疾病。在饲养宠物猫的同时,搞好猫病的防治工作,对保证人和猫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本节将对猫病进行重点介绍,使读者对猫病有个概略的了解。

(一)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猫瘟热、猫传染性肠炎,俗称猫瘟,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本病毒在细胞核内繁殖并产生核内包涵体。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株其抗原性是相似的。对病毒加热(75℃、30分)和用0.2%福尔马林消毒,24小时才能灭活。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1岁龄以下的幼猫,但各种年龄的猫均可感染。从患病猫或康复猫的粪、尿、唾液和呕吐物中排出病毒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而传播。跳蚤和其他吸血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症状]潜伏期2~9天,最急性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尸检仅见有脱水表现。典型病例是突然发作,精神沉郁,厌食甚至食欲废绝,体温高达40℃以上,呕吐,1~2天内发生腹泻。继而产生全身脱水,电解质失衡。病程一般3~5天,可能耐过,死亡率为25%~75%不等。病猫白细胞数量大减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当有细菌或其他病毒合并感染时,可能使症状复杂化。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检白细胞减少可建立初步诊断,确诊应在病毒分离鉴定后作出。

[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猫采取对症治疗,控制继发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林格氏液等纠正脱水,可降低死亡率。

[预防]通过疫苗注射可预防本病,目前已有组织病料培育的灭活苗和弱毒苗。弱毒苗较灭活苗效果好。建议免疫程序:8~10周龄时接种疫苗,以2周的间隔进行第二和第三次接种,以后每年再进行接种。

(二)猫传染性腹膜炎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慢性、进行性传染病,以腹膜炎、大量腹水积累和致死率高为特征。

[病原]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引起。

[流行病学]各种品种、年龄的猫均易感,但以1~2岁及老龄猫发病居多。传染途径一般可经口感染或经媒介昆虫传播,也可经胎内垂直感染。

[症状]初期症状不明显,病程发展较慢,食欲逐渐减少或间歇性厌食,体重下降,以大量腹水积聚(可多达100毫升),腹部膨胀为特征。一些病例主要侵害眼、中枢神经、肾和肝脏,表现为眼炎、运动障碍等症状,几乎不伴有腹水。

[病变]腹腔大量积液,呈无色透明或浅黄色,稠度似卵白,遇空气迅速凝固。腹膜及肝、肾、脾等实质器官表面浆膜有纤维样渗出物。肝脏可见坏死灶。

侵害眼及中枢神经的病型,很少见有腹水。肾脏有肉芽样结节,肝脏亦可见有坏死灶,有时可见脑水肿病变。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分离鉴定。

[防治]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国外有人建议对确诊为本病的猫最好给予安乐死。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并消灭猫舍内的吸血昆虫和啮齿动物。

(三)猫病毒性鼻气管炎

[病原]猫病毒性鼻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科的猫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为高度接触传染,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主要侵害仔猫,成年猫一般能耐过。传尧源为病猫,通过眼、鼻咽的分泌物排毒,通过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而经呼吸道感染。研究证明,自然康复或人工接种的耐过猫能长期排毒,是危险的传染源。因此,本病毒可能具有隐性感染的性质。

[症状]潜伏期约2~5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不足48小时。突然喷嚏,少量鼻液流出,可出现结膜炎,流泪,支气管炎及溃疡性舌炎。眼鼻分泌物先为透明后转为粘液脓性。部分病例可出现全身性皮肤溃疡和肺炎。约半数患病仔猫可能发生死亡。

耐过猫1周后症状渐缓并痊愈。有的病猫转为慢性,表现为持续咳嗽、呼吸困难及鼻窦炎症状。

[病变]呼吸道及口腔上皮细胞坏死,可见溃疡性病变。坏死区上皮内出现大量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有的病例可见肝和肺组织的坏死性变化

[诊断]猫鼻气管炎与猫的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如杯状病毒感染、猫传染性泛白细胞减少症、猫肺炎(衣原体感染)等在临床上很难区别。必须通过病原分离鉴定才能作出确诊。

[防治]国外已有弱毒苗供预防本病用。一般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控制本病流行。目前虽无特效药物,但对症疗法、支持疗法及控制继发感染,均有利于病猫的康复。

(四)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也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疾病。

[病原]引起猫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B组中的鼠沙门氏菌。

[流行病学]本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及被本菌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空气中含菌的尘埃等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症状]猫的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有应激因素以及感染细菌量的多少等因素,将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

胃肠炎型:潜伏期3~5天,之后开始出现发热(40~41℃),沉郁,食欲下降。流诞呕吐、腹痛和剧烈水样腹泻,继之转为粘液性,重者可见血便。进一步发展可见严重脱水,休克,继而死亡。

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精神极度沉郁,虚弱,体温降低,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粘膜苍白,有或无消化道症状。

亚临床感染:健康状况好、抵抗力较强且感染的沙门氏菌量少,猫可能仅出现一过性或不显任何临床症状。但猫体内的病原可存活多年,一旦有应激因素和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子宫内感染可引起流产、死胎或产弱仔。

患病猫仅少数死于急性期,多数在3~4周后恢复。康复和临床健康的动物常可带菌6周以上。

[病变]肠粘膜发生卡他性炎症甚至大面积坏死脱落,尤其小肠后段、盲肠和结肠病变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出血。肝、肾和脾等组织器官表面可见密布的出血点(斑)和坏死灶。

组织学检查,有纤维素性及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坏死性肺炎、出血性溃疡性胃肠炎等病理变化。组织器官内可发现细菌。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学及粪便细胞学等检查结果,可诊断本病。

[治疗]可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0.02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连续1周。氨卞青霉素0.125克/公斤体重,肌肉注射或静脉滴输,每日3~4次,连续5~7天。也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沙门氏菌敏感的其他抗生素。对症治疗包括纠正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口服或静脉滴输平衡盐水。止血可用安络血、止血芳酸注射或口服。保护肠粘膜可用活性炭口服或深部灌肠。根据临床症状轻重,灵活掌握对症治疗所选药物的剂量。

[预防]保持猫舍清洁卫生,食具用品经常消毒。禁食不卫生饲料,应保证饲料煮熟后再喂猫。避免与患病猫或曾经患过该病的猫接触。患副伤寒死亡的猫应深埋或焚烧,禁止食用。用2%~3%的烧碱水消毒猫舍,食具可煮沸消毒。

(五)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可感染的人兽共患疾病,其特征为多种组织出现肉芽肿及干酪样钙化灶。

[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猫主要对人型和牛型结核菌易感。

[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结核病人及病畜。开放性结核病患者可通过痰、乳汁等分泌物向外界排菌,污染环境。猫因吸入带菌尘埃或食入带菌乳肉制品而感染本病。本病无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症状]猫结核病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可见发热、体重下降、贫血、消瘦。肠结核可伴有腹泻。肺结核可见咳嗽,后期可见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有的病例可见皮肤上出现结节及溃疡。骨结核时易发生骨折及跛行。

[病变]实质器官如肝、脾、肺有灰白色、大小不一的结核结节。严重者肺脏可出现空洞。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等可见干酪样变化。

[诊断]疑为本病时,常用人型或牛型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或滴眼,观察反应。阳性者可见注射部位红肿或眼出现脓性分泌物。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本病。

[防治]定期检查,发现病猫及时隔离和淘汰(扑杀),避免将结核病传给人或其他动物。严禁结核病患者与猫接触,猫的食物特别是奶和肉要煮沸后食用。

结核病的治疗首选链霉素。10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肌肉注射;同时口服或注射异烟肼10~20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利福平10~20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治疗只能促进病灶的愈合,使开放性的病灶转为封闭性病灶从而停止向外排菌,而不能完全杀死体内的结核杆菌。

应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喂养病猫,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猫康复。

(六)肉毒梭菌中毒

本病是由于猫食入肉毒梭菌毒素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特征症状为运动中枢神经和延脑麻痹。

[病原]为肉毒梭菌。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当污染了肉类、饲料、罐头等食品并在其中繁殖时,可产生毒力很强的肉毒梭菌毒素,一旦猫摄人,即可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虽然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但猫发病较少。猫发生本病主要是吃了腐肉所致。一般多呈散发,大批发病的情况少见。病猫与健康猫之间的接触,也不易导致疾病的传播。本病常发生于肉品易腐烂的夏秋季节。

[症状]潜伏期数小时,也有几天的,主要取决于摄人毒素的量。出现症状越早,表明中毒越严重。病猫一般体温正常,神志清醒。主要症状为反应迟钝,肌肉张力减弱,瞳孔散大,呼吸困难,心率快而紊乱,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病变]死后剖检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生前有异嗜者可能会出现异物。咽喉部粘膜有灰黄色覆盖物和出血点。胃肠粘膜卡他性炎症及出血。心内膜和心外膜可能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一般无眼观病变。

[诊断]因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健康动物消化道内,故从可疑肉品或死亡动物体内分离病菌并不具备太大的诊断价值。必须在可疑饲料或死亡动物体内(血清、肠内容物等)检出肉毒梭菌毒素,方可确诊。临床上无特异性病变。

[防治]注意环境卫生,不给动物饲喂腐败饲料和肉品。如有发病,并尽快查明毒素来源,并予以清涂,防止中毒加深。

病初用抗毒素治疗效果较好,一旦毒素与神经末梢结合(多在毒素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后短时间内发生),再用抗毒素已无解毒作用。因抗毒素只能中和肠道中未被吸收或已进入血液循环而仍未与神经末梢结合的毒素。

对症治疗包括服用泻剂、灌肠,以加快消化道中毒素的排出。适当补液、强心,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可能是有益的。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也是必要的。

(七)猫血巴尔通氏体病

本病是由猫血巴尔通氏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贫血性传染病,故也称为猫传染性贫血。

[病原]猫血巴尔通氏体是介于细菌和立克氏体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大小不一,形状也可能呈球状、杆状或环状,呈环状者直径为0.8~1微米,呈杆状者长度为3微米。一般见于细胞表面,有时游离于血浆中。血片用赖特氏或梅格二氏一姬姆萨染料染色,该微生物呈蓝黑色到紫色。

[流行病学]通过抓伤咬伤、可传染本病,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还可通过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而传播。猫有呈隐性感染者,当存在其他传染病、肿瘤或怀孕等情况,或有应激因素刺激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则可能发病或使病情恶化。病猫可形成抗其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症状]潜伏期1~2周,可呈急性或慢性经过。3岁以下仔猫及公猫发病率高。

急性病例体温升高达39~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呼吸、心率加快,可见轻度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慢性病例体温正常或偏低,精神沉郁,消瘦衰弱。

[病变]剖检无特征性病变。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可能肿大,骨髓增生。

[诊断]通过延续血片染色检查猫血巴尔氏体并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做出诊断。血象变化如出现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网织红细胞增多,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血红蛋白降到7克以下等,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治疗]急性病例输血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每次输入健康猫全血30~80毫升,每2~3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反复输血。呼吸困难严重者应供给氧气。抗生素中土霉素(20毫克/公斤口服)或盐酸四环素(33~110毫克/公斤口服),每日3~4次是有效的,连续10~20天可防止复发。

(八)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哺乳动物和人慢性或亚急性真菌病。侵害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脑、皮肤、眼和骨骼。

[病原]新型隐球菌是一种腐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病变组织、渗出物和培养基上生长呈椭圆形或圆形,且被厚的多糖荚膜包围着的单个酵母样真菌。[流行病学]很少引起健康动物发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时才会发病。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之后,猫发病率高于犬,公猫发病率高于母猫。尚未见本病在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真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之后通过血液和淋巴转移到其他部位。

[症状]新型隐球菌主要侵害猫的上呼吸道,经常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有粘液性、脓性或血性鼻漏,其中常混有少量颗粒组织。鼻梁肿胀、发硬,有时发生溃疡。偶尔侵害肺的病例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侵害头部皮肤则出现丘疹、结节或脓肿。

[诊断]采取鼻分泌物或脓汁涂片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确诊。

[治疗]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等对新型隐球菌有效,用作全身治疗。局部皮肤脓肿、结节可进行外科切开引流或切除结节。

(九)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是曲霉菌属真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以呼吸器官组织炎症、形成肉芽肿为临床特征。

[病原]曲霉菌为有隔、分枝状菌丝,菌丝末端生出链锁状分生孢子。最常见且致病性最强的为烟曲霉菌。本菌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外,还能在动物体内含有空气的组织中生长繁殖,这就是本菌只侵害呼吸器官的原因所在。

[流行病学]动物虽然经常从空气中吸入曲霉菌孢子,但不一定引起感染发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较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情况下,方可诱发本病。猫曲霉菌病常继发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症状]主要侵害猫支气管和肺,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及高热。偶然发生肠曲霉菌病而有腹泻症状。肺型和肠霉菌病同时发生,多是继发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结果。

[诊断]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X射线检查,可建立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取病料,检出病原性曲霉菌。

[治疗]全身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还可选用免疫增强剂,因免疫功能下降常与曲霉菌病的发生有关。

(十一)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白色念珠菌等侵入猫体内引起的真菌病,俗称“鹅口疮”。以在消化道粘膜上形成黄白色伪膜,伴发粘膜炎症为特征。

[病原]病原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真菌。该菌在渗出物、病变组织及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芽生孢子和菌丝,不形成有性孢子。在琼脂培养基上可长出大而圆的厚膜孢子及芽竹孢子。

[流行病学]白色念珠菌为常见条件性致病真菌。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尤其是年幼体弱动物更易感染发病,与病猫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引起感染。

[症状]口腔和食道粘膜上形成数量不等的隆起软斑,表面有黄白色伪膜,有时伪膜甚至覆盖整个食道。伪膜下为浅表性溃疡,动物疼痛不安。如病变发生在胃肠,形成溃疡样病变,则可见呕吐和腹泻症状。

有时感染可转移至消化道以外的其他器官,如呼吸道和心脏等。当转移至支气管和肺,发生呼吸道念珠菌感染时,可出现咳嗽、胸痛和体温升高等反应。

[诊断]因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故应参考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真菌检验结果而作出综合性病性诊断。

[治疗]较小范围的口腔粘膜或皮肤念珠菌病可采取局部涂药的治疗方法。可用抗真菌软膏如两性霉素B软膏、达克林霜等涂抹,一日2~3次,痊愈为止。而消化道或呼吸道念珠菌则应采取全身治疗,也可用克霉唑或制霉菌素口服,疗效较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449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2023-03-13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