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脉神剑 天龙神功秘典博采医学、道学、佛学、易学等诸家理法之精华,以神为本,以气为基,以力为辅,神气共炼,内外兼修。在易学和医学方面吸取了阴阳五行生克之理论,即金(肺)生水,水(肾)生木,木(肝)生火,火(心)生土,土(脾胃)生金。同时以吐纳支气和古典六字诀为五脏六腑疗伤治疾,强壮内,炼五脏之元气。武学上来取了以下丹田为主,炼养先天元气,并广采天地之正气为补充,内外结合,培炼真元。道学上吸收了丹道周天打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穴道,促使百脉畅运,气血流通,气路舒畅。佛学上精选了坐禅修心通灵法诀,以修心修身使功力日渐精纯。
一、内功心法 天龙六脉剑,云南段氏传。
博采医武道,理法通释禅。
性命双修法,千古慧光圆。
坐卧站行式,内外合修炼。
内炼精神气,外炼皮骨筋。
脉开剑气出,击敌御千军。
证悟佛掸机,德修为君行。
千古秘籍技,慎勿轻传人。
内功有命功与性功两部分,命功以积气、炼气、运气、行气达到气通百脉,特别是打通了手三阴经、三阳经六脉及相应的指部诸穴,为修炼六脉神剑及特绝神功打好内功基础。性功主修炼元神,待元婴凝固,神俱六通,不仅增强了六脉神剑剑气之威力,更能穷宇宙发展变化之奥理,从而进入从有为到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通玄变化之境界,到此境界,本来以手指发出无形剑气,已勿须以有形手部动作发出,而是以神驭气,气动神知,神动气发,功力高深者可以千里飞剑,制敌于无形。
内功之修炼是一切武功修炼之本。内功修炼之要素在乎调形调息与调神。所谓调形,即修炼内功时之形体动作。所谓调息,即修炼内功时的呼吸方式。所谓调神,即修炼内功时支用的意念。
命功总诀
诀云:
瑞雪涤垢意逍闲,收视返听祖窍间。
眉光隐时慧光现,心光合一归下田。
有中亦无无中有,一阳生时乾坤转。
气行任督贯中脉,左右脉络气充填。
千日行功通百脉,髓骨精气化真元。
功行一千八百转,引气回返下丹田。
左转右转三十六,收功浴面缓睁眼。
六脉命功时时行,时至神知功力现。
筑基功成体康泰,堪为人间不老仙。
释译
夫瑞雪者,喻宇宙之灵光灵气也,逍闲者,逍遥恬静之意态也,此句意为在身心松静康乐的状态下,调动宇宙之灵光、灵气,从头顶贯入体内,洗去身体内部的杂念、病气、秽气,即功前之准备活动也。
祖窍者,人身诸穴之祖也,内有明堂、洞房、泥丸,乃上丹田之门户也。收视即收回视线,内视祖窍,返听即以意封闭耳之听觉,以心聆听祖窍内之妙音。
当初步入静之后,眼前有光彩闪动,乃眉光也,系脏气之反映,入静之至深,变幻闪烁之眉光逐渐隐去,忽然间似觉通体透亮,大放光明,乃慧光现也,其时以眼观鼻端,口问心田,然后以心意与慧光相合,归于下丹田内。
有中无、无中有,第一个有乃有意识之有也,即有意识守着丹田之灵光、灵气。但在初学者,下丹田没有动静,无也,即有中亦无也。时间稍长,于幌忽间似觉下丹田有物,忽而灵光闪闪,下丹田内跳动(即一阳初动),无中有也,待至一阳生时气通任脉、督脉,小周天形成,继续勤修苦练,打通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大周天**运转形成。从一阳生到此时名日旋转乾坤。
气行任督贯中脉至髓骨精气化真元,将印度瑜珈行功精华引入本功,此乃本功法的特点之一,即当大周天形成之后,引气贯入从顶心至会阴部的中脉、及左脉右脉,直至真气贯通百脉骨髓,此时全身上下内外,真气充盈,似有无穷精力。功行一千八百转者,虚数也。实际上在修炼过程中不可能汁数,若要计数,岂非又增加了杂念。以下几句,皆收功方法,同时又告知六脉神剑之命功要时刻修炼,将命功的修炼贯串于坐、卧、站、行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日积月累地修炼,功夫就会逐渐深化,从开始到一定的时期可能感觉不大,也可能没有感觉,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当功夫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发生质变的飞跃,此时整个身躯会出现强烈的气感震动,精神焕发,与过去相比宛若两人。此即常言之打通了生死玄关,伐毛洗髓,脱骨换胎是也。功至此境,百病难侵,益寿延年自是不在话下,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为人间之不老仙矣。
性功总诀
诀云:
性功主炼神,松静心自定。
闭日常养心,存神守真静。
通玄变化成,超入人仙境。
合适至虚极,返朴还真性。
性功者主炼神也,但性功与命功的修炼不可截然分开,应当结合修炼。修炼命功时性功也自在其中,修炼性功命功也自在其中。不同的阶段,主次不同,只是常人不识耳。比如松和静的练习,无论命功或性功都十分强调,可以说松和静是修炼一切气功的基础人门法门,但各自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命功是通过松和静达到培炼真气,打通全身经络,乃至肌肤骨髓。其目的和证验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性功是培炼元神,达到神俱六通,灵通变化,其目的和证验是得大神通,开大智慧,获大圆满,穷宇宙发展变化之妙道矣!
在主修性功时,通过松静的手段,主要控制识神,这里所谓之“心”,即后天识神也。识神者乃后天主宰人的一切活动之神,其性灵动,俗云“心猿意马”者是也。心意即后天之识神。猿者,经常抓耳挠腮,纵窜蹦跳,马者,常摇尾蹶足,奔驰嘶鸣,两者皆动也。好动之识神统帅了人身,则人之元神被蔽之于深渊矣!因而修炼性功之要务,乃收心求静也,求静收心也。将心一一后天识神收回,定在双林树下,此即“收心猿、锁意马”也。这是性功之第一步。随着日积月累,功力提高,由收心求静渐至定境。此时识神不再活跃,并渐渐退位,元神渐渐归位,是谓初步入定。定者,静之深化也,亦即在一定的时间界限内,识神完全停止了活动,此刻大脑的思维活动完全停止了,这就是入定。最初这种定境很短暂,只有一刹那,识神又复来,思维活动即杂念又起。这是很宝贵的,就只这一刹那,人的感觉是很舒泰的,对调节人的精神大有稗益。经过反复地修炼即“闭目常养心”,逐渐地元神归位的时间渐长,直至占了主宰地位,此时神抱气、气养神、入大定——真静也。“存神守真静”之神乃先天元神也,入大定的时间也以功夫深浅而不同,少则七天,多则数年不等。当然亦有根据所修之专项功法之不同而定时坐关或开关者。坐关者,入大定也。出关,出大定也。在湛然静寂的大定中人的肢体不动而元神清明也。元神在修炼中逐渐凝固成形,合与虚,得乎道,由定而悟而慧也。初则天耳通,通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此听觉不是凡耳,乃是以心——天耳.去听也,此听力甚至能走向、走位、定点听到隐于秘室或远在天边的声音。继则天限通,能看到常人所看不见之物事。一为透视、遥视,二为能看到超灵界或低灵,界之物事。三则神足通,不是凡人之谓轻功,而是心之所欲,身即到之,哪怕遥隔万干之里,念动即至。修炼至此已无时空障碍。四则他心通,五则宿命通。六则漏尽通。后三通的获得,可与别人心灵同步,能知过去未来,以至穷宇宙天地之妙道,再进一步可通玄变化,超凡入圣,炼虚合适至极,由无为而无不为,返朴归真,才真正认识到本性一一真我也!
一、坐功(一) 坐功是修炼一切内功之根本也。无论是命功或性功,也无论是何派之功法,坐式修炼是最基本的。从初乘的人门下手到高层次的炼虚合适,一般都是在坐式中完成的。当然也有在站式或卧式中完成的,这只是少数。
诀云:
坐法须当盘,神静体如绵。
双手如抱球,闭目守丹田。
吹嘘 呵呼,百病皆化散。
玉脏吐纳术,疗疾保平安。
一步修炼术,内壮体康健。
六十天功成,六脉第一关。
释译
修炼坐功当以盘坐为佳。
盘坐也是一种功夫,必须经过严格的修炼才能做到轻松自如、随心所欲。印度瑜珈对形体的训练十分苛刻,几乎达到残酷的程度。其目的是提高人体的柔软、灵敏、力量等机能。轻松自如地双盘(右称莲花坐)是人体机能柔软、灵敏、力量达到起码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介绍一种循序渐进的盘坐修炼功法。
(一)正身坐于垫上,两足跟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第一步两手心按压膝部,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由轻到重;直到膝部贴垫为功成。第二步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额部触足尖为成功。
(二)正身坐于垫上,左足跟紧抵会阴,右足跟紧贴左小腿外侧,双手举起手心向前,全身向前下压,作叩拜状。额部向前下压贴垫,散盘功成。(注意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
(三)正身坐于垫上,右足跟紧抵会阴部,左足平放于右小腿之上,双手举起,手心向前,全身向前压下作叩拜状。额向前下压贴垫,进而将左足放于右大腿之上,如前式下压作叩拜状。额部向前下压贴垫,单盘功成,(注意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
(四)正身坐于垫上,右足跟紧抵会阴部,两手搬左足向上勾盘于颈部,两足互相交换练习。
(五)正身坐于垫上,以左足放右大腿上,复以右足放于左大腿上,手向上举,手心向前,全身向前下压,额部触垫,且正坐半个时辰以上,则双盘功成。双盘的练成功只是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即调身也。接着应进行调心(神)的修练。修炼的秘诀干古以来只在一个“静”字,只有心(神)安静了,才能进入气功状态之中,欲得心神宁静,必须全身松软如绵,此即所谓松身松心求静矣!双手抱球(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凝神闭目,收视返听,意守于丹田。所谓丹田者,产丹之处也。丹田有三,-上丹田,位于泥丸宫内。二日中丹田,位于两乳连线中间的膻中穴内,三日下丹田,位于肚脐之下的小腹腔内。古语云下丹田修命,上丹田修性。此处意守者为下丹田也。意守之法,初学者必须执着地追求,并假设下丹田内有一团气也,此即所谓“设丹”是也,其目的是利于凝神求静减少杂念。进一步,功夫深化了,杂念减少了,但仍时时袭来,可放弃执着,在膘胧中幻想着丹田内有一热气团,似有似无,亦真亦幻,此乃“幻丹”也。再进一步,功夫人静定之境,杂念全消,此时丹田之内跳动,热气团已形成、此乃一阳初生也,乃还丹之初也。此乃元神归位,内气初生之时,此为调神也。再辅以吹嘘 呵呼嘻六字诀进行调息,此乃五脏吐纳之术。何谓吐纳之术?乃六字之音对应五脏六腑,嘻字之音对应三焦也。肾属水用吹气泄之,以吸气补之。
肝属木用嘘气泄之,以吸气补之。
肺属金用 气泄之,以吸气补之。
心属火用呵气泄之,以吸气补之。
脾属土用呼气泄之,马吸气补之。
三焦属气用气泄之,以吸气补之。
六字诀练功方法:首先应弄清楚何脏腑有病,然后再决定所用之字。实火泄之,虚寒补之。泄者,由口发字音,呼气,先呼后吸,呼气时张口,舌尖随所发之字音自然调整,由丹田默念所用之字。气为音,意为声,(不出声)、一面吐气,腹部回吸,当气吐尽,即用鼻吸气,吸气长度为呼气三分之一,同时默念“二”字,轻闭口,咬牙。一呼一吸为一次,每字不过六次,补者先吸后呼,以鼻吸气·默念“二”字,同时舌尖抵上胯,腹部向外鼓出,当吸气已满,再用口呼出,方法与泄的呼气法相同,发所用之字音,其呼气长度亦为吸气的三分之一,一吸一呼为一次,每字不过九次。一处有病可练一个字,多处有病,可练多个字,亦可六字全练也。凡练两字以上者,须顺以五行相生之序练,即金( )三焦(嘻)。不能颠倒,否则弄成五行相克,对身体不利,此为调息也。
六字调形歌诀如下:
肝木嘘气睁自睛,肺金 气双手擎。
心火呵气顶叉手,肾水吹气抱膝平。
脾土呼气须撮口,三焦嘻气寒热宁。
本歌诀概括了六字诀的练功调形全部姿式和动作,练肝经时应两目圆睁。练沛经时双手举起翻掌,手心向上,随着吸气默念“二”字时之两手缓缓向上托起, 气(即呼气)时缓缓放下。练心经时双手上举在头顶,十指交叉,翻掌,手心向上,于头顶,吸气默念“二”字时向上托起,呵气(即呼气)时双手收至头顶。练肾经时随着“吹”气双膝下蹭,两手抱着双膝,换气(吸气)时,默念“二”字起立。练脾经时随着呼气将咀撮起。练三焦可坐可卧可站,嘻气以调整上中下三焦之寒热。
以上六脉神剑修练之第一步,主要是疗疾治伤,达到身体康健,努力勤修六十天成功。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归来之别名·溪穴 4.1 溪穴的别名4.2 出处4.3 穴名解4.4 所属部位4.5 归来穴的定位4.6 取法4.7 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归来穴的功效与作用4.9 主治病症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4.10.2 灸法 4.11 配伍4.12 文献摘要4.13 研究进展 4.13.1 治疗尿潴留4.13.2 治疗慢性附件炎4.13.3 促性腺功能 5 承泣之别名·溪穴6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溪穴 1 拼音xī xué
2 英文参考Guīlái ST29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溪穴为经穴别名:1.归来之别名;2.承泣之别名。
4 归来之别名·溪穴溪穴即溪穴,归来的别名[1]。见《逢源》。
穴位 归来 汉语拼音 Guilai 罗马拼音 Kueilai 美国英译名 Retur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29 日本 29 法
国 莫兰特氏 E29 富耶氏 E29 德国 M29 英国 S29 美国 St29
归来为经穴名(Guīlái ST29)[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溪穴。属足阳明胃经[2][3]。归即归回,来即到来,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归来[2]。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 *** 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4.1 溪穴的别名溪穴(《针灸甲乙经》)、溪穴(《针灸甲乙经》)。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归来,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
4.3 穴名解归即归回,来即到来,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归来[2]。
还者曰归,返者曰来。凡养生吐纳者,当吸气时,腹气上升,与中气交会于气海处;呼气时,腹气下降,名曰气息归根。本穴为腹气下降时之根,能使不归之气,移位之丸,返回本位,故名“归来”。本穴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症,皆属气分之病。取之有散寒理气归原之功,即“归来”之意也。[4]
4.4 所属部位下腹[5]
4.5 归来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6][7]。
归来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3]。
一说归来“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3]。
归来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2]。
归来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归来穴的位置
归来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归来穴的位置(肌肉)
归来穴的位置(内脏)
4.6 取法仰卧位,在水道下1寸,中极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归来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1寸、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8]。
4.7 穴位解剖归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著髂腹下神经。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膜下筋膜是位于腹横筋膜和腹膜壁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富有脂肪组织,该层筋膜向后与腹膜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相续。在腹膜外脂肪组织层中,有髂外血管、腹壁下动静脉、生殖股神经和髂外的淋巴结及其连属淋巴管等结构。
4.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4.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通过[3]。
4.8 归来穴的功效与作用归来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归来有调血室,温下焦之作用[2]。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为人身之血海,起于胞官,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上行。归来属足阳明经穴,邻近胞官,故善治妇科诸疾。是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常用穴。[8]
因其可调气血以通经闭,提胞宫以复原位,故有归来之称[8]。
足阳明经筋聚于阴器,上腹而布,归来又位于小腹部,故可用于小腹疼痛、疝气等症的治疗[8]。
归来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阴挺诸病[4]。《金针梅花诗钞》归来条:“丸塞入腹唤归来,疝气奔豚亦妙哉。”
4.9 主治病症归来穴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 *** 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归来穴主治少腹疼痛、经闭、痛经、子宫下垂、白带、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7]。
归来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等[3]。
归来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阳痿、奔豚等[2]。
现代多用归来治疗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下垂、腹股沟斜疝等[2]。
归来穴主治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少腹疼痛,疝气,茎中痛[8]。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白带,闭经,卵巢炎,子宫内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小儿腹股沟疝, *** 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4.10 刺灸法4.10.1 刺法直刺1~1.5寸[3][8]。
一般直刺0.5~1寸[2]。
直刺0.8~1.2寸[7],局部酸沉 。
向天枢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走至天枢穴;
略向气冲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走至气冲;
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8]。
注意:孕妇禁针[8]。
4.10.2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1 配伍归来配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偏坠[8]。
归来配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不孕症[8]。
4.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归来主之。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胜玉歌》:小肠气痛归来治。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
4.13 研究进展4.13.1 治疗尿潴留以归来、委阳为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为配穴治疗尿潴留,疗效较好。针刺得气后,有尿意者留针5 min,对尿潴留时间较长者,可加艾灸神阙(隔盐、葱白)。[8]
4.13.2 治疗慢性附件炎取归来、足三里、关元,针刺前排空膀胱,针刺得气后,将2~3 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较好。[8]
4.13.3 促性腺功能针刺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刺家兔上述“腧穴”,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有促进性腺功能的作用。[8]
5 承泣之别名·溪穴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