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突变(point mutation)
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2、DNA损伤缺失(deletion)
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3、DNA损伤插入(insertion)
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
4、DNA损伤倒位或转位
(transposition) 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5、DNA损伤双链断裂
已如前述,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是致死性事件。
扩展资料:
DNA突变特性:
不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的突变,也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突变,都具有随机性、稀有性和可逆性等共同的特性。
1、随机性。指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在发生这一突变的个体上、在发生突变的基因上,都是随机的。在高等植物中所发现的无数突变都说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在细菌中则情况远为复杂。
2、稀有性。突变是极为稀有的,野生型基因以极低的突变率发生突变。
3、可逆性。突变基因又可以通过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这一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正向突变率总是高于回复突变率,一个突变基因内部只有一个位置上的结构改变 才能使它恢复原状。
4、少利多害性。一般基因突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被淘汰或是死亡,但有极少数会使物种增强适应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突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损伤
自从2019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经过了三年的时间疫情感染源一直在处于不断的变异当中,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各地已经出现了6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
阿尔法新冠病毒变异株最早在英国发现,比原始新冠病毒毒株传染性以及毒性更强,危险性较高。
贝塔新冠病毒变异株与原始毒株相比可造成人体3~5倍的损伤,对人体极其危险,且具有免疫逃逸特性,可逃避接种新冠疫苗后产生的抗体。
伽马变异株传播能力较强,但其毒力没有明显增强现象。
德尔塔变异株最早在印度发现,以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为主要特点,且感染者易发展为危重症。
奥密克戎是最新病毒变异株,于南非首次发现,该病毒具有疫苗抗性,传染性更强,2~3天即可传播一代,但造成重症病例比例相对较小。近日,据了解新冠病毒又发生了再一次的变异,9月24日徐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通告,在江苏徐州市发现了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三例,目前已经将这三例感染者全部转进至了定点隔离医学医学管理。此次新增的感染者均是22日从省外返回徐州的感染者关联人员,其中有两名就是从集中隔离密接人群中发现的,一例是在重点核酸检查中发现的,通过基因测序徐州市本轮疫情,首例感染者病毒是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
那么对于此次这个感染毒株有何危害呢?
BA.5是目前传播力最强毒株,BA.5已成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的全球主要流行株,该流行株的主要特点是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此外,BA.5存在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BA.5变异株仍然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其传播方式仍然是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最重要的防控手段还是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因此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接种新冠疫苗等方式,依然是十分有效而重要的防护手段
基因突变的四种类型:1.碱基置换突变
2. 移码突变
3.缺失突变
4.插入突变
影响因素
内在因素
突变是一系列变化的结果。影响这一系列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都会对于突变型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
诱变剂接触 DNA以前必须首先进入细胞,才能诱发突变。高等植物对于紫外线的诱变作用较不敏感的原因就是因为紫外线不易穿透它的细胞壁。化学药品的渗透和细胞膜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鼠伤寒沙门氏菌有一个改变细胞膜成分的突变型深度粗糙 (rfa),它使细胞膜对于许多药物的渗透性增大,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许多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
细胞中的酶可以破坏进入细胞的诱变剂,从而减弱诱变效果。例如,过氧化氢酶可以减弱过氧化氢的诱变效果。一些没有诱变作用的物质也可以因为细胞中的酶的活化作用而使该物质转变成为诱变剂,这些物质称为前诱变剂。例如陆蒽酮本身没有诱变作用,但可以通过肝脏中的羟化酶的作用而转变为诱变剂海蒽酮(图7)。
基因突变
诱变剂接触DNA以后,能使DNA发生局部的损伤,这些损伤如果未经修复,便可阻碍 DNA的复制而造成细胞死亡。修复 DNA损伤的机制有两类:一类称为无误修复,它使 DNA恢复原状但不带来突变;另一类称为易误修复或称错误倾向修复,它使DNA复制继续进行,但也常同时带来基因突变。
细胞中有关 DNA损伤修复的酶活性的改变,可以改变细胞对于诱变剂的杀伤作用或诱变作用的反应。由于基因突变而使不论哪一种有关 DNA损伤修复的酶失活时,都必然导致细胞对于紫外线或其他诱变剂的杀伤作用变得更为敏感。可是就诱变结果来讲,则要看这酶是涉及无误修复,还是易误修复。如果属于前者,那么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将使突变更易发生,如果属于后者,那么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将使突变更不易发生,因此这些突变型分别称为增变基因和抗变基因。在大肠杆菌噬菌体T4中,基因43编码 DNA多聚酶。基因43的突变型有两种。一种是增变基因,它的 DNA多聚酶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多聚酶活性之比小于野生型的 DNA多聚酶;另一种是抗变基因,它的 DNA多聚酶的这两种活性比大于野生型的 DNA多聚酶。在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和一些真核生物中也曾发现增变基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