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活着的生物都必须不断地吃进东西,不断地积累能量;还必须不断地排泄废物,不断地消耗能量。这种生物体内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它由两个相反而又同一的过程组成,一个是同化作用过程,另一个是异化作用的过程。
人和动物吃了外界的物质(食物)以后,通过消化、吸收,把可利用的物质转化、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把食物转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储存起来,这就是同化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从外界吸收进来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转化成淀粉、纤维素等物质,并把能量储存起来,也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是在同化作用进行的同时,生物体自身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变化,并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去,供生命活动使用,同时把不需要和不能利用的物质排出体外。
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在生长、发育和衰老阶段是不同的。幼婴儿、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物质来建造自身的机体,因此新陈代谢旺盛,同化作用占主导位置。到了老年、晚年,人体机能日趋退化,新陈代谢就逐渐缓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主次关系也随之转化。
动物冬眠时,虽然不吃不喝,但是新陈代谢并未停止,只不过变得非常缓慢。
新陈代谢是生命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所以改变人的新陈代谢的速度,人机体就会运作缓慢,不过现在还没有任何报道研究出能够让人冬眠的设施,所以冬眠也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问题二:人如何学会冬眠 神秘的冬眠人
61岁的陈鹏程是土生土长的福建龙津村人,据老陈自己回忆,生平他没去过什么地方,最远到过漳州。一辈子没干什么特别的事情,做得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睡觉了,老陈每年一觉睡数月,已经持续十多年。除了睡觉,抽烟是老陈平常唯一的嗜好。
老陈至今孑然一身,不曾娶妻,无家眷,住在早些年间父母留下的几间破败老房子里。如今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左右,唯一的亲人就是住在15公里以外的哥哥。虽说是区区15公里,但由于山路弯曲,交通不便,老陈和哥哥也极少往来。
老陈一直在家种地,有时在村里打点零工,像现在这个时节,正逢村里芦柑丰收,他就帮人挑芦柑装车,一天能赚25元钱。
老陈依稀记得,第一次“冬眠”时,母亲还未过世,但具体是哪年已记不清了。“当时只觉得很累,浑身无力,很想睡觉,倒头便呼呼大睡。”没想到,他一觉醒来,母亲就告诉他,他这一觉睡得太长了,怎么叫也叫不醒。
他每回“冬眠”持续的时间,没什么规律,据他回忆,有时是十来天,有时是两三个月。2海02年的“冬眠”发生在农历九月中旬,那时晚稻还没收割。陈鹏程回忆说,那个时候,他感觉很累,没力气再去劳作了,就呆在家里昏昏欲睡,困得不行了的时候,躺下就开始大睡,没想到这一睡,消磨了近四个月时间……
我们不禁要问:人到底能不能冬眠?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动物行为学专家乔慧理女士。
动物的冬眠本领
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冬眠时,它们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
有冬眠习性的动物每年有4-6个月是处在接近死亡的状态下的。比如地松鼠在冬季开始时,选择弯曲的地方,挖一个和自己身体一样大小的“冬宫”,然后身子缩成一团,体温从正常的36℃慢慢降到2℃左右,3-4小时后,心跳由350跳/分钟减至2-4跳/分种。
这些冬眠的动物都具有神秘的本能。例如有超级“冬眠家”之称的旱獭,冬眠时在土中挖出一个洞窟作为寝室,洞窟犹如一条长廊,能容纳十几头冬眠的旱獭。
“动物冬眠与它自身的特点以及生存环境有关,不是什么动物想冬眠就可以冬眠的。”乔慧理专家说,“比如某些鼠类,它们在冬眠过程中不吃不喝,代谢极其缓慢,可能是因为它们体内存在的某种物质起着生理调控作用。”
冬眠激素诱发动物冬眠
“现在已经发现一种叫做‘冬眠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比蛋白质要小,是一种含有9个氨基酸的肽类,对冬眠起调控作用。”乔专家说。
美国科学家道厄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里发现这种物质的,它能够诱发动物冬眠。在盛夏,如果把冬眠激素注入黄鼠和蝙蝠身上,这些动物就会有规律地长时间沉睡。后来又在不冬眠的猴子身上做试验,发现猴子竟然也出现典型的冬眠状态,脉搏跳动减少50%,体温也降低了。当冬眠激素的作用减弱后,猴子又逐渐恢复正常。道厄的这项新发现,对人们了解冬眠的机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神奇的“冬眠药”
“如果把有着与冬眠激素相同作用的类似物质用于人体,那么人体可能产生类似冬眠的状态。”乔慧理专家说。
让人类冬眠,科学家们的方案之一是使用一种叫做“戴德勒”(DADLE)的物质。试验表明,即便是在夏天,给松鼠注射这种物质后,它们也会进入冬眠状态。在非冬眠类动物身上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据此估计,这种物质能使细胞分裂的速度放慢,细胞其它生理活动的强度都将降低。这意味着,它很可能也会将人体细胞带入休眠状态。
“人要到太空冬眠,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是否存在一种物质......>>
问题三:人为什么不要冬眠呢 动物冬眠是为适应冬季的寒冷和食物的短缺,冬眠的动物一般都是变温动物,这些动物没有使体温恒定的器官,比如体毛.而人属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有足够的能力度过寒冬。人是温血动物,不需要冬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严重感染、甲状腺危象等等危及生命时,需要为抢救争取时间, 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冬眠,即采用杜冷丁、氯丙嗪和异丙嗪的合剂,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5度以下,降低代谢。因为人的保温能力很强的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
问题四:人会冬眠吗? 会 有钱人
问题五:人冬眠是什么? 在自然界,很多生物都有贮存生命的本领,这就是在低温下的冬眠。1974年4月,据有些美国科学家报导,他们在南极大陆冰中发现至少冻结了1万年的细菌。经过精心操作,在实验室中配制了营养液并供给适宜温度,结果使这些细菌复苏。
细菌是最低等生物,高等一些的生物情况又怎样呢?在地球的北极圈附近,有一些永冻土带,有的冰冻土层深达30米。想不到在这些永远冻结的土壤中却贮存着生命。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人们在西伯利亚永冻土中施工时,从几米深处挖出一条冻得像石头一样的蜥蜴。谁都以为它死了,随便扔在一边。可是,温暖的阳光却使这生命慢慢地苏醒,它活了。在人们养了两天之后,它才真正死去。这只蜥蝎送到动物研究机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惊人的。原来它是5000年前在地球上已全部灭绝的品种,它的复活,说明它至少将生命在低温中贮存了5000年以上。
5000年还不算长的,根据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记载,他在法国巴黎郊区的一个采石场上,曾亲眼见到采石工人从坚硬的石灰岩块中,劈出一窝4只活的蛤蟆。据研究,这些石灰岩是在100万年以前形成的。蜥蝎和蛤蟆是冷血动物,它们能在低温的环境中长期冬眠,用极其缓慢的代谢维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它们才有可能看到几千年乃至百万年后的世界。
动物可以在低温环境中贮存生命,人类呢?1000多年前我国晋代人郭璞,曾记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传说:三国时,魏国有人挖开了周王的陵墓,发现其中有一个殉葬的女人,处于休眠状态,年龄看来只有20多岁。调养几天后有了气息,几个月后能说话,后来将她送到在首都的皇太后身边。10几年后太后去世,她因悲伤过度,一年后也死去。从时间上计算,这个女人从殉葬入墓到被挖出,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这个故事说明人能够在低温下保持生命千余年,但它的真实性如何,则值得研究。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用低温度速冻法,可以贮存动物的生命,例如将活金鱼扔进-210℃的液态氮中,它立即被冻得像石头。在这种低温下保存一段时间后,将它慢慢地解冻,它会活过来,机体并未受到损伤。这种技术的关键是速冻,缓慢冷却则不行,因为这会使细胞内的液体逐渐结成冰而使动物死亡。
根据速冻贮藏生命的原理,已有人设想冷 *** 体。在美国,已设立了好几个地下冷冻储藏室,其中贮存着速冻的人体。
第一个被冷藏的人是美国物理学家贝德福。他因患癌症即将死亡,于是在1967年1月19日请医生为他做了冷冻手术。医生们将他的全部体液抽出,注入另一种化学液体。同时他的身体被冷冻到-196℃。然后,将他装人不锈钢的容器内,放在专制的冰墓中,人体在-200℃的温度中站立着。贝德福的希望是,在将来医疗技术能够治好癌症时,将他解冻,治好病再使他复活。
不过,目前的低温速冻技术还不够完善,可能会破坏人体的某些重要细胞。此外,这种冷冻手术及储藏费用也非常昂贵,竟达每人30万美元之巨。至于解冻后,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那还是一个谜呢。
问题六:人为什么会冬眠? 感觉像冬眠
但其实不是
只不过冬日寒冷爱犯困
不爱出门
再加上没什么事
感觉自己很能睡
这不是冬眠
如果你囤积了大量食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且百分之80的时间保持睡眠状态
这才是冬眠
问题七:人可以进入冬眠状态吗? 日本的一位旅游者就有过冬眠的现象:他在旅游是掉到了山谷,后来旅游管理人发现了他并且救上了他
他们发现这个人,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只是他的眼睛还是可以动的,他的脑子还在活动!
其实可能不只寒性动物能冬眠,人只要有一定的环境,也可能冬眠.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一步步的走向太空,在那一个长时间的飞行中,一要不是超光速飞行,要不就是要人冬眠,否则飞到了目的地,人就死了,哎,没价值啊!
问题八:人为什么不能冬眠 动物之所以冬眠是为适应冬季的寒冷和食物的短缺,冬眠的动物一般都是变温动物。 而人属于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有足够的能力度过寒冬,不需要冬眠!
科学家们认为,动物在冬眠过程中不吃不喝,代谢极其缓慢,可能是因为它们体内存在的某种物质起着生理调控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动物行为学专家乔慧理介绍说,现在已经发现一种叫做“冬眠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比蛋白质要小,是一种含有 9个氨基酸的肽类,对冬眠起调控作用。美国科学家已经用“冬眠激素”进行了动物实验:在盛夏期间,把“冬眠激素”注入黄鼠和蝙蝠身上,这些动物就会有规律地长时间沉睡。后来又在不冬眠的猴子身上做实验,发现猴子竟然也出现典型的冬眠状态,脉搏跳动减少 50%,体温也降低了。当冬眠激素的作用减弱后,猴子又逐渐恢复正常———这项新发现对人们了解冬眠的机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冬眠也叫冬蛰。休眠现象的一种。是某些动物对冬季寒冷、食物不足等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活 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一些哺乳 动物。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