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里面有胆汁的流动,胆管变粗后胆管内的压力多会升高,胆汁流不出去就会使胆管变粗。所以,要知道胆管变粗的原因,就要看前面有什么东西堵住胆管了。
胆管结石可以导致胆管梗阻,一般需要通过手术取出胆管结石,恢复胆道的通畅,才能使胆管扩张,逐渐恢复。
兔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Fasciola hepotica)寄生于肝胆管内所引起的。本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对养兔业的危害也十分严重,有时可引起大批兔只死亡,北京地区曾有多起因饲喂水草而导致兔肝片吸虫病暴发的报道。肝片吸虫虫体扁平,呈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0—35mm,宽5—13mm。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锥I头锥后方变宽,称为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有很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其稍后方为腹吸盘。在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肝片吸虫的生殖系统特别发达,且为雌雄同体,可自体或异体受精。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较薄而透明,卵内充满着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16—132μm×66—82 μm。肝片吸虫的成虫在肝胆管内产卵,卵随胆汁进入肠 道,随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15—30℃)、充足的氧气、水分及光线的条件下,卵经10—25 d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人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继续发育(在我国常见的肝片吸虫中间宿主为4种椎实螺,即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
经历胞蚴、子雷蚴和母雷蚴阶段,最后发育为100--1000条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然后附着在水草上,脱去尾部,变成圆形的囊蚴.当兔吃迸了含囊蚴的水草后,囊蚴中的幼虫就在兔的小肠中脱囊而出,钻入肠粘膜,最后穿破肠壁进入腹腔,再经肝包膜进入肝实质巾。幼虫在肝脏中经过一段时问的移行后,进入肝胆管中,约经2个多月发育为成虫。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因感染幼虫的数量、兔体的免疫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常见的为慢性病例。病兔出现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异嗜,消瘦,虚弱,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病初发热,喜伏卧,粘膜苍白,黄痘,逐渐衰弱,肝区有压痛。病后1~2 d常发生死亡。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 肝片暖虫的致病作用及其所致的病理变化常依其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与感染的数量有关。当有大量囊蚴感染时,在其初进入兔体时,幼虫穿过小肠壁并再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和肝组织的损伤,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出血、有数毫米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可引起急性肝炎和内出血,腹腔中有血性液体,出现腹膜炎病变,这是导致本病急性死亡的原因。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和毒性物质的作用[http://www.nczfj.com],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早期肝肿大,后期萎缩硬化,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郁滞而出现黄疸。胆管象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壁有磷酸钙、磷酸镁等盐类沉积,使内膜变得粗糙,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病兔出现贫血和水肿等症状。再加上虫体本身以宿主的血液和细胞作为营养,结果导致宿主营养不良,体质消瘦,出现典型的慢性肝片吸虫病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