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又称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3、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扩展资料:
1、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
(1)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2)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
(3)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
(4)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利偏差。
(5)印象管理理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败则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使对方给自己较高的评价。
2、产生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原因:
(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很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人的直接的观察,而由于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观察到,它们成为知觉的对象。反过来,观察者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行动者身上,因此行动者的个人特质就成为主要知觉对象。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而且行为者可能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态度和能力非常清楚,于是活动者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某些短暂的因素。而观察者对行动者当时的状态和过去的行为方式不是很了解,他们就会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因此会归因于内在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因误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因偏差
个体决策常见的偏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危机决策中的启发式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代表性偏差和易得性偏差等。其中,代表性偏差指危机决策者简单地用类比的方式去判断,即如果甲事件与乙事件类似,则甲就属于乙。虽然各类危机本身都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但针对各类危机仍应该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易得性偏差则是指决策者倾向于根据危机情境在其知觉或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估计其概率,即越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其概率越被容易估高。这种启发式认知偏差往往会导致决策者过度自信,使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容易出现过度相信自己已掌握信息而忽视其他最新信息的倾向、只选择与自身认知相一致的信息的倾向和将一切证据都错误地用来解释自身认知的倾向。这会导致危机决策出现严重的失误。
第二,危机决策中的知觉偏差。知觉偏差主要受到来自决策者、情境和知觉对象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决策者的预期会导致知觉偏差,布鲁纳和波斯特曼认为人们对事物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知觉。同时,斯科特普劳斯认为,决策者并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记忆某个事件,而是根据其过去的经验和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释新信 息。此外,知觉对象的特点也能影响到决策者的知觉内容。 在危机情境下,决策者不仅会受到自身对于危机情境的原有经验、预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危机特殊属性和特殊情境的影响,导致决策者极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第三,危机决策中的归因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指决策者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会出现偏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