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是指男性三十岁的年纪,意思是男人到三十岁已经是可以自立的年龄。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经常发出感慨,自己已经是而立之年,那么而立之年究竟是几岁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01而立之年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2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就可以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可以好好处理,不再感到棘手,五十岁就可以看透世事,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强求的,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心态可以宽阔容纳不同的见解,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做超出规矩的事。”
03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情景是在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后,屡屡碰壁,和弟子们在蔡国闲居时,他感慨自己的经历说自己三十岁开始弘道,到现在也没实现目标。虽然孔子说这些话时恰逢碰壁,但孔子的人生规划是被历代人奉为榜样的。
04这是一个人生境界的成长,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十五年的学习才能说是有所成绩。换算一下现代的学制,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十六年刚好符合孔夫子的要求。
05现在“而立之年”的用法经过发展引申,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而立之年是三十岁。而立之年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为政》,用而立指人三十岁,讲的就是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三十岁就要成家立业,要独立生活了。
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情景是在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后,屡屡碰壁,和弟子们在蔡国闲居时,他感慨自己的经历说自己三十岁开始弘道,到现在也没实现目标。虽然孔子说这些话时恰逢碰壁,但孔子的人生规划是被历代人奉为榜样的。
幼学之年1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花甲之年60岁。花甲代表六十岁。古稀之年70岁。古稀是七十岁。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其他年龄称呼如下: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6、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12、15岁(男)——志学之年。
13、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