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的宝宝如果太黏妈妈,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而且对家长特别的依恋。孩子在三岁之前就会出现黏人的现象,而且喜欢黏着妈妈,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一直黏着妈妈,那么妈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因为妈妈只要稍微离开一小会,孩子就会大哭。但是有些妈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觉得自己的孩子黏自己就是和自己亲。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孩子就会不愿意和外界接触。而且孩子在受到了细致全方面的保护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母亲所有的爱。虽然如果细致的话就会发现周围的一些喜欢黏妈妈的小朋友,不愿意主动的去交朋友,因为他只喜欢跟在妈妈的身后,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
人际关系在不利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同时,他们觉得妈妈就是自己唯一的依靠。而且一直跟着妈妈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时间长了孩子就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上学之后的一切社交活动都会成为孩子的障碍。孩子黏妈妈是因为孩子身上有自己熟悉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让孩子变得特别的安心。家长可以随时给孩子一些爱,但是要培养孩子去和外界接触。
给孩子爱和尊重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被爱以及尊重的,这样的话,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才足够充沛,那么就不会过多的黏着母亲,同时又能跟母亲达到一个良好的关系,而且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疏远母亲,孩子的人格又达到了健全,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去培养孩子,这样的话孩子才能够健康的成长,并且和更多的人达成一个良性的关系。
孩子的依恋感是孩子与其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它是发展孩子个性必须的,所以,宝宝依恋妈妈或其他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不是过分的依恋,妈妈无需担心。2
孩子的依恋感有四个发展的阶段:
1.普遍依恋阶段(0-3M):此时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对成人的微笑和怀抱有所感知,但未形成具体的依恋。
2.差别依恋阶段(3-6M):此时的婴儿开始区分抚养者和陌生人。但与抚养着分离时还不会有抗议。
3.具体依恋阶段(6M-2Y):此时的孩子对抚养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会产生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恐惧。
4.交互依恋阶段(>2Y):此时的孩子开始理解抚养人的需求,知道其离开是暂时。
3
依恋可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恐惧,有适度依恋的孩子能容忍与成人分离,孩子的独立性也随之而得到发展。
END
孩子过分依恋妈妈的原因
1
父母忙碌,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宝宝,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从而容易黏妈妈。
2
妈妈对宝宝发出的信号不敏感,觉得宝宝吃饱穿暖了,就置之不理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在这样的情绪下,宝宝也会依恋妈妈。
3
当宝宝受到惊吓,妈妈没有陪在身边或没有及时给予安慰,宝宝会因紧张而依恋妈妈。
END
建立安全依恋,培养独立
亲自抚养宝宝,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需要他人单独照顾宝宝时,要让这个人提前和宝宝共处一段时间。同时,妈妈也要给宝宝更多的关爱。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当宝宝想要自己做事的时候,妈妈要教宝宝怎样做或者协助宝宝完成,而不是完全替宝宝做。即使宝宝做得不好,也不要责备宝宝。宝宝习惯了独自做事,就不会太黏人。
通常孩子们对母亲产生依恋是很正常的,但也有一些孩子对母亲表现出过分依恋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及时的介入和解决。因为这种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面对这种孩子,家长知道该怎么应对吗?孩子对妈妈过于执着的原因,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婴儿缺乏安全感,有些家庭在父母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会雇保姆或把孩子托付给亲戚家,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情况严重的孩子总是担心妈妈离开自己,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见到妈妈就黏着。妈妈没有精心照顾,有些年轻的母亲太贪玩,觉得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吃饱穿暖就行了。襁褓中的婴儿向母亲呼唤爱时,他们不敏感,甚至置之不理,导致婴儿情绪不稳定,引起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受这种不安的影响,他们也会对母亲非常依恋。全家人参与育儿,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应该让爷爷奶奶、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参与进来,
让孩子从小享受和谐自然的大家庭氛围,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等,不要相对减弱对父母的过度关心。锻炼交际能力,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多做户外活动。特别是,通过孩子们聚集的公园、游乐场等,鼓励他们带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活动,并尝试与其他孩子交往。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与平时不同的快乐。多注意孩子的独立能力运动。有些父母可以说,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做一切,穿衣,系鞋带,吃饭等,对孩子不好。
不仅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还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孩子们能做的范围内,要让孩子们自己完成。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不要经常做像对待孩子一样多情的行为,亲吻、拥抱、过多地触摸身体等。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慢慢长大,不需要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也不需要逐渐减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