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以当年广州城内番山和禺山而得名,番山,在今广州市区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处小丘一带,原来较高,南汉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唐末开拓城区时被凿平。番禺县以县城番禺城命名,即后世之广州城,1925年广州设市,番禺县治迁市桥。
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
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仓边路附近,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了最早的广州城—番禺(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
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任嚣城虽是“袤四里”的小城,却是广州建城见之于文献的最早的可靠记载 。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 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孰是孰非,恐怕谁也说不准,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一切,掩盖了真相,也许在某一天,因为某个人不小心的发现了一些古老年代的物件,带来了考古学对此的研究,从而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就如同宁夏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一样;也许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无人能解的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