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针灸学是我国中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谈到这么fashion的话题我们当然要说一下穴位的名字,小编经常听到非中医类专业的同学说,穴位名都很好听,比如神阙、百会、足三里等等,名称里有山有水有风景感觉瞬间穿越回古代千里江山旁,那你知道穴位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吗?
穴位名称的由来
人体的腧穴总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3类。十四经穴是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腧穴;奇穴有名称和定位,却因太有“个性”未被归入十四经脉;阿是穴就厉害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说点穴的时候患者“啊”的叫出来了,那这个位置就是阿是穴。
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含义《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腧穴进行命名,但归根到底都未脱离穴位的功能主治。
“穴”有其位,故称“穴位”因为多位于骨节之间或筋肉之间的凹陷中,所以又称作“节”、“骨空”、“孔穴”。大体而言,穴位的名称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
直接描述穴位所处的解剖位置以及作用。
如身柱、大椎、后顶、百会、前顶、囟会、印堂等。
第二类
古人应用天人相应的思维方式,把穴位与自然现象比类相附,其名称多只是反映了穴位在定位方面的结构特征。
如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参照动植物命名的伏兔、鱼际、犊鼻、鹤顶;借助建筑物命名的天井、印堂、巨阙等。
第三类
第一类和第二类命名方式的综合。
如腰阳关、命门、灵台、神道、哑门、风府、脑户、强间、神庭等属于此类。
详例分析
关元穴
“关”,门也,有关闭、守护之意;“元”,原也,端也,至大、至始。元气即禀受于先天的原始之气,也是人体的元阴元阳,所以关元就是指关闭、守护元气的地方,因此本穴有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同时关元属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人一身之阴气,临床艾灸关元能滋补阴气,延缓衰老,所以也是保健要穴。
水分穴
这个穴位一听就知道和水有关。水,即指水液;分,分开之意。也称分水。《金针梅花诗钞》云:“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浊难分水病推”。这个穴位具有能够将水液清浊两部分分开的作用,临床上是治水要穴。《类经图翼》记载:“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因为小肠的功能是分清泌浊,使清者水液进入膀胱,浊者连同渣滓入大肠,所以靠近小肠的水分穴也就具有了这个作用。
古人给穴位起的名又好听有有意义,那传播到国外的时候应该怎么翻译呢?
疏散风邪的穴位——风市,直译是wind market,估计外国读者看到会一头雾水了,what?什么是“风的市场”?1991年WHO最终出台了针灸穴位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结束了针灸穴位名称翻译的混乱局面。该方案规定,针灸穴位名称统一采用汉语拼音,并附加国际代码。例如,“涌泉”翻译为“Yongquan(Kid.1)”,“Kid.”为肾经“肾”的英文“kidney”的缩写。这种简明易记而实用的翻译穴位方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此以后一直被用在国际针灸界,为针灸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供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作者:汝丽高越杨琳
肺经,即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肺经起始于胃部,与胃、肺和大肠紧密相连,相连,但凡与呼吸有关的疾病,如哮喘、咳嗽、感冒等,都可以找肺经上的穴位。肺经有11穴,左右两边对称共22个穴位。这些穴的名称、位置、主要治疗病症具体说明如下。
1、中府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2、云门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琐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3、天府穴:
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突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4、侠白穴:
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突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5、尺泽穴:
位置:在肘横纹中,肱二突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6、孔最穴:
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疾。
7、列缺穴: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8、经渠穴:
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9、太渊穴: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膊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10、鱼际穴:
位置:在手拇指本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11、少商穴:
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瘨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