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一、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枝皮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人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 楞 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 薷 、木香、砂仁、沉香、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人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 饴 糖等。
(6)泡服又叫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与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 蚧 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鸟贼骨、瓦 楞 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 眩 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先说您上次问的问题吧!1) 纱布,冷水,小火再煎,5分钟。
A)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粉末倒到冷水里煎。为什么不能把粉末直接倒到开水里泡茶喝。(把药材打成粉利用有效成分煎出,但是打成粉煲药如果不包起来容易焦锅底,再者会使过滤药渣变得困难,一些粉末在煎药过程中变细,变小,容易混悬于药汁中)
B)冷水(药材吸水需要一个过程,在加热过程中水会慢慢深入药材内部,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如果开始用热水没必要,浪费,效果也没从冷水到热水好)
C)为什么还要小火再煎一次,还是5分钟,而不是20-30分钟或比第一次大火煎的时间短一点。(煲药讲究先大火后小火,避免某些成分因温度过高而分解,先大火使水保持沸腾,在小火慢慢煎,容易使得有效成分煎出,并且可以避免因大火沸腾后水剧烈滚动引起药材冲起,浮在水面,甚至冲出的现象,这个在大家做饭,特别是熬粥也可以看得出来呀,都是先大火后小火,其实道理差不多)另外,至于时间上,根据您的药材不同而不同,因为您没有说出具体是什么药,一般解表药,比如感冒,只煎5分钟左右,里面的成分容易挥发,煎太久就失效啦!所以说要根据不同的药材煎药的时间也不同;还需注意的是,药材打成粉后,煎药的时间还会缩短。。。。
以上3点,您仔细理解,至于有效成分会保持百分之多少,不同药,不同煎药方法,不同的温度,都会不同,只能说一个大概的规律,这需要经验积累,一般药剂师告诉您的时间都是可信的,请不要计较多一分钟或少一分钟,疗效会有何差别,这样的误差医生及药剂师都是有考虑的,您就放心(前提是保证他们是合格的职业人士),西药也是这样制定服用剂量的,是根据(统计学上)一般人的起效量来计算的,学过统计就知道啦,不知道建议去学习一下,呵呵,中药比西药好的地方在于,医生根据您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一步为您量身打造了一副处方,比起西药更为精确(前提是医术合格)
这次提问的3个问题:
1)看了您的药方,发现这个医生开药时没太注意药量,我的理解是,把方中各个药按照药量抓,混合后每天取50克服用,总之各药之间的比例是不能变的,吃一周后再复诊
中医讲究的是对证下药,吃了一周看疗效,再开药,是因为吃了一周的药后,您的病情会好转或者出现别的变化,甚至变差,医生要根据您吃药后的效果再进行诊断,如果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加减处方中的药材或药量。。。
2)药单上没啥不能粉碎的,一般的原来是植物加工过的药都可以适当粉碎,但是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专业术语叫做炮制,即不同的药根据药性和所治的疾病采取不同炮制方法,如果炮制不当,甚至会引起毒副反应,故自己想加工时,一定要慎重,当然,粉碎一般的药还是可以的,方中的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有些要发现不容易粉碎,就多粉碎几次,或者自己手工粉碎/剪碎/砸碎都可以
3) 粉碎前后的效果差多少,还跟您粉碎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太大,水分不容易渗入,不好,颗粒太小,结成了团,水分还是不同容易进入全部药材内部,也不好,所以说这都跟水的这个渗透速度有关系,除此之外,煎药后的药效还和药材本身的性质,您煎药的时间,温度都有很大关系,单单讲粉碎很难,故不要讲百分之多少啦,很难讲,这种差异,不同药材也很大。您大概吧草药打成米粒大小就可以了,也容易清洗,实在不同容易粉碎,泡茶时可以多泡一会就可以啦
4)您说的是药单上的前3个吗?宁心,利胆,消痞?呵呵,不是中药,而是治疗方法,说实话,医生这样写不太规范,按照后面有药量的抓药就可以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