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会减少对熟悉事物的关注。因为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大脑不会把它浪费在我们早已熟悉的事物上,而是会更多地分配在有关生存竞争上面。这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而进化出来的一套机制。
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多寡,决定着我们感知时间的快慢。大脑处理的信息越多,我们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大脑处理的信息越少,我们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这是我的第81天学习分享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这一年年的,时间咋过的这么快?我的时间是不是被偷了?
其实你的时间并没有被“偷走”,造成这种错觉的,是一位我们大脑在不同阶段对时间的感知不一样。
一、时间比例假说
时间比例假说的大致思路是这样,当我们在一岁的时候,一年对我们来说就是100%,而当我们10岁的时候,1年对我们来说就是10%;等我们到了30岁的时候,一年对我们来说就只有3.33%了。
这个思路同样也适用于不同财富的增长对不同人群的刺激。
比如,当你手里只有100块的时候,让别人给了你100块,你会超级激动,哇塞,我的资产竟然翻倍了!而当你手里存款变成100万的时候,别人给你100块,你的激动感就会少很多。
激动感都是比较出来的。
当你饿了的时候,得到了一个馒头,你会觉得幸福感爆棚;而当你已经吃饱了,别人再给你一个馒头,你会觉得这是负担。
二、呼吸和心跳片段假说
研究显示,小孩子的心率最高,可达80-100次/分,随着年龄增加,心率逐渐下降。成年的人心率为65-85次/分,老年人心率为50-70次/分。
所以在我们的幼儿时期,因为心率和呼吸速率快,大概心跳了2次才过去一秒钟,所以我们觉得时间很漫长。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率变慢,心脏可能跳1.5次就过去了一秒钟,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感觉时间变快了。
美国曾做过一个街头实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分别预估1分钟。结果显示,年轻人预估值与真实值的误差只在几秒钟之内,而老年人预估值却比实际值高出了30-45秒。实际一分钟,而自己却预估了1分45秒,当然有种“时间被偷走”了的感觉。
三、“心流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做一件事做得入迷,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等到晃过神来,天都已经黑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心流效应”加速我们的时间流逝感。
四、我们可以主动把握住时间
既然这样,时间注定会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吗?
当然不是。抛去生理客观原因,我们仍然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主动帮我们抓住大好青春年华。这里我简单地举两个例子:
为了加强自己的时间感知能力,我们可以做一个任务用时评估表。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先写上预估时间,然后等任务完成,我们再写上自己的实际用时。
在写实际用时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写成“用时两小时”这样过于模糊的字眼。我们一定要尽量准确地去记录。比如我们可以写成,从15:00开始,16:24完成,用时84分钟。
著名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用的这种思路。通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记录,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感知能力大大提升,做事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几乎不会再出现“一天啥也没干就过去了”这种情况。
“限时完成任务”也是一个思路。人通常对于模糊的东西是不在意的,而如果加了截止时间,内心就会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如果你只是泛泛地说,我今天要完成这个表格的制作,那你大概率今天完不成,“偷懒”是人类的天性。
而如果你改成,今天下午四点前我要完成这个表格的制作。那么就算你有拖延症,上午一直在玩。等到了接近截止时间的时候,你也会大脑迅速紧张起来,以一百二十分的效率完成。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和我一起,向上生长吧。
你有哪些好的“抓住时间”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