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概念是: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期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
特点是: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概念是:主动性游戏不断促使孩子主动去参与,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
特点是: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被动性游戏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
概念是: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特点是: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
扩展资料:
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和心智的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心理学的解释:认为游戏是调节外部输入的信息和机体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使机体与外界保持平衡。
游戏的动机来源是情感的需要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它本身游戏的结果不是物质性的东西游戏的对象是玩具游戏的手段是虚构性的,即想象性行为。
参考资料:创造性游戏_百度百科
1、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结果如何,没有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
游戏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玩什么、怎么玩均有幼儿自己决定,他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作用。
2、学前儿童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体验生活的活动,兴趣性和娱乐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丧失了兴趣,游戏也就停止了。幼儿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自我,通过操作材料、物品,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3、学前儿童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游戏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是儿童生活的写照,反映其知识经验,同时具有虚拟、“假装”的成分,通过想象对真实生活赋予自己的理解,进行象征性的自我表现,例如孩子会把椅子当作汽车,把木板当作手枪等等。
扩展资料:
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尤其丰富。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效果,很多儿童能在游戏中表现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造,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心理学基础。
但是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儿童在游戏中的注意力集中要避免一种病态的情况,那就是儿童需要在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后,能够适时地从游戏中脱离出来。
也就是说,合理的游戏需要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儿童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个游戏上,那就是沉迷游戏,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游戏心理。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更关注游戏的过程,而不是游戏的结果。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成功的体验强于失败的体验,总是处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中。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给幼儿带来快乐。
(4)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与真实的生命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不是真的。幼儿对游戏的假想表现在:①对游戏角色的假想;②对游戏材料的假想;③对游戏情景的假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