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间有一些代码,可以看出来不存在周期之说。因为农历部分是 以“天象”定日历的。
大概【现行农历为紫金历】就是:
年长是:太阳黄经270度至下一个太阳黄经270度【以冬至所在的朔望月为子月十一月】;
月长是:日月黄经差0度至下一个日月黄经差0度【合朔时刻所在的之日为 初一 】;
日长是:太阳下中天(180度)至一个太阳下中天(180);
节(气)月(中国太阳十二宫)长:从太阳黄经315度起每隔黄经30度为一个节月,共12个节月(中国太阳十二宫),用60干支表示;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绕着太阳转,太阳呢?绕着银河系转,从而导致的日月合朔的时间,基本不可能存在周期。
万年历的计算是要用到很多天文参数的,就连日出日落的时刻都没有一个周期呢,不信你吧我空间的代码复制算一下就知道了。。
你看这上面的在结合西历,构成的万年历,会在万年之内会有周期的可能么?
农历没有多少年一轮回的说法,即农历没有循环。
万年历是没有循环的,60年一循环那是干支纪年的年的部分,农历的规律很复杂,不存在循环这么一说,但是有一个大约的相似部分。一定年份之内,会偶尔出现部分的日历相同。过了这部分,下部分不会重复,不会构成周期。因为农历部分是以“天象”定日历的,因此不存在周期之说。
使用的农历(又叫夏历)的特点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时令。它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因为月相变化一周的时间(天文学上叫做一个朔望月)是29.5306日。为了纠正这个误差,所以规定每三年中加一个闰月,五年中加两个闰月,十九年中共有七个闰月,以求年月的结合。
扩展资料:
现今世界上各国通用的公历,是根据古罗马的“儒略历”改编而成的。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其长度是365.2422平太阳日。但是儒略历却以365.25日为一回归年,这样每年差不多要长11分14秒,于是产生了误差。
从公元前46年起,积累到16世纪,相差竟达十天之多,结果3月21日的春分日提早到3月11日。于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10月4日下令第二天(即原来的10月5日)为10月15日。
并且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起见,将设置闰年的办法也予以规定:以公历纪元为标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是闰年;但逢百之年,能被4整除的并不是闰年,必须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为什么说公历比农历更方便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