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常见病、多发病,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
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1.0mm,体宽为0.3mm~0.4mm。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在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的上面。胞质外层密布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为圆形,经过一定时间(约5~8小时后),才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而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圆筒形,但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收缩凹陷。全身除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毛。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身体的前半部。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的后方;小核呈球形,在身体的前半部。在身体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一个卵形的反光体。
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皮肤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
小瓜虫的生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可进行分裂生殖,另一种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度高低的影响,分裂可能出现不均分现象,同时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别。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水温在15~20℃感染率最大。
小瓜虫病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大,不论鱼的种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较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流行期长,水温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发生,更严重危害着金鱼的安全。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虫体发育停止时,才不会发生小瓜虫病。白点病新视野~!
养鱼都快将近二十年了,能听说过的鱼病基本上都遇到过,但并不是所有的鱼病都会三番五次的来骚扰你,有些病可能你创造了条件它还就不来呢!呵呵。但其中白点病例外,不管养什么鱼,只要稍不注意就会得,呵呵,养热带鱼的,爱鱼哪有没得过白点病的,呵呵
都说白点病虽然讨厌但却并不难治,呵呵,其实世界上还真就没有完全绝对的事,下面就引用一个网友的文章您就能窥豹一斑了!
问题: 呵,现在的白点啊,瓜虫的适应性越来越强...
我缸中温度一直保持为恒定32度,前段日子请来的两尾花老虎到是有白点,这个我没在意,鱼商那边水温低,而新请的鱼难免会有些问题,何况白点又是很好调理的。昨天花老虎白点到是全消了,看着不错,结果刚才一看发现其他鱼又得了白点,红尾皇冠和个别的罗汉地图都长了白点...苦恼啊...32度的水中也可以传染得这么狠...好在我的鱼都比较壮实,没什么影响...不知道谁的鱼也是在这样高温情况下传染患得白点的,怀疑瓜虫变异了...
这个帖子最能够说明问题,不知道大家碰没碰到过这种情况?反正我是碰到过,以前都说治疗白点的一个什么真经“放粗盐,加温30度,三天痊愈”。这个真经好不好使?回答是好使,但是必须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条件换了,这个真经就变得啥也不是了,甚至鱼病没治好,鱼也去见马克思学哲学去了~!呵呵,上面这位网友不就是这样么?呵呵,没有别的意思,上面的网友看见了别撇砖头啊~!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甚至水温曾经加到34度,持续了十来天,但是白点,还是那个白点,它就蹲在那嘎达不下来,成天瞅着那几个白点眼气,呵呵
不下来怎么办?继续加温,继续放盐...你倒是没什么,盐才值几个钱?电才多少钱一度?可是让你一连洗上半个月的桑拿你还会舒服么?即便最后鱼病治好了,再看看鱼吧,颜色惨得可能你都不敢再要了,连续“发高烧”这么长时间的鱼内脏不出现异常才怪,表面上没什么,颜色淡点就淡点,但迟早有一天...呵呵,具体会怎样我也不知道,只是有内伤总归是不好的吧?
罗嗦了一大堆,言归正传吧~!在这里我提倡:治疗白点病就要一快二准。
快:不要让你的爱鱼那么长时间的洗桑拿了吧?以最快的速度治疗好白点病,让爱鱼重新回到适宜他们生长的正常温度上来,正所谓的“救爱鱼于水火”,呵呵
准:“放粗盐,加温30度,三天痊愈”——这个所谓的真经一定要慎用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准了再采取,正所谓的事半功倍,呵呵
那么条件怎么判定准?什么条件下应该采用这个真经?首先还是让我们从杀灭小瓜虫的主角:盐和温度说起吧~!
盐:适量的投放盐能够很好的防治疾病的发生,还能让某些比较喜好盐分的鱼呈现更加妩媚的颜色,比如养菠萝鱼就要在水中投放一定量的盐,这样鱼体颜色才能达到及至,这个大家都知道。但物极必反,我认为投放盐量有两个极限值,第一个极限值是剥落极限;第二个极限值是致命极限。 向水中投盐,当超过第一个极限的时候,超量的盐会毫不客气的把鱼体表层的一层保护粘膜剥蚀掉,呵呵,抵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就这么被轻而易举的攻破了,你的好心帮助了病菌,却害了你的爱鱼,呵呵,想象不到吧?别提出疑问,做个实验,现在就向你的缸子中投盐,但必须要保证盐分超过了第一个极限值(这个我没有量的概念,而且感觉也不可能有量的概念,因为不同的鱼能够适应的盐分量本身就不同,就算是同一种鱼,鱼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能够适应不同盐分的现象出现,呵呵),不出很长时间你会发现缸子里面多了什么?千姿百态的粘稠液体,半透明的,那是什么?爱鱼的粘膜,是爱鱼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这是我认为的第一极限;
继续投盐,当水中盐分到一定量的时候,鱼开始烦躁不安,拼命的跳出水面,那是为什么?盐分太高了,小鱼拼命自保,毕竟都是漂亮的小鱼,有谁情愿呆在水里泡成咸鱼呢?呵呵 ——这个是我说的第二极限, 就是致命极限了,这个很容易理解
温度:温度对于小瓜虫来说是执掌其生杀大权的关键因素,就粗略分为三个区间吧:
第一区间:20(甚至更低)——28度左 这个区间是能够使得小瓜虫安居乐业的温度区段,在这种情况下,小瓜虫会以及快的速度繁殖,如果稍没注意,没有及时发现,那你的爱鱼可就惨了,蚕食鲸吞啊!呵呵
第二区间:28度右——30度(甚至更高) 这一区间是小瓜虫繁殖现象中止,并处于自保休眠状态的区间,我们升温30度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要把小瓜虫杀死,那也是不可能的,比如上面网友的32度,又比如折腾了我半个月的34度。呵呵,加温的目的其实就是遏制小瓜虫的继续繁殖,这点大家要清楚。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再做个实验,NO~!还是不要做了,把我上次的经历给大家说说吧,一缸孔雀得了白点病,基本每条都有白点2、30左右,有的比这个还要重些,由于手头就两个加热管,一个裂了,不敢用,另外一个放在大鱼缸里面懒得去拿,就干脆在里面多方了些盐,第二天快到晚上了,抽身风风火火的去了道外买加热管,等回来一看你猜怎么着?很惊奇地发现孔雀身上的白点竟然一个也没有了~!朋友们!仅仅一天啊,一天的时间,温度为21度,比较低,仅仅多加了点盐,可恶的白点病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制服了~!可见温度并不是治疗白点病的必要因素,它的作用仅仅是抑制了小瓜虫的繁殖而已。
第三区间:3?度以上 注意,在这里我也不清楚到底多少度小瓜虫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所以我用了?号,这段区间对于治疗白点病的意义并不大,原因很简单,洗桑拿,呵呵
如果爱鱼处于正常的饲养条件下,即1.盐分处于第一极限以下; 2.温度处于正常的24—27度范围内 那么尽管用上面提到的真经吧~!“放粗盐,加温30度,三天痊愈”,你会发现屡试不爽,除病原理如下:加温,目的是遏制小瓜虫的继续繁殖;加盐,剥落鱼体粘膜,小瓜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那里?一般来说是在鱼体表面粘膜上,那么下瓜虫会很容易的随从体表粘膜从鱼体表脱离,上面两方面双管齐下,呵呵,真经就是真经!爽!
如果条件变了,由于你听信了JS的话,什么加盐好,有病就放盐... ...再加上你爱鱼如命,狠狠地向里面不合理的投盐,那么盐分肯定会超标,超出第一极限(超出第二极限的也大有人在吧?不管你服不服,我就是,呵呵,鱼最后都浮在水面上了,鱼缸成了死海了,晕死了吧?),体表粘膜脱落了,如果这时温度骤变,完了,白点病必得,注意啊,这回小瓜虫可是直接趴在你的爱鱼身体上了,而不是粘膜上了,呵呵,这个时候再放盐和不放盐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温度,让小瓜虫也洗桑拿,什么时候它洗够了,什么时候就over了,但是别忘了,你的爱鱼也在洗桑拿,呵呵
从鱼店拿回来的鱼特别容易得白点,而且经常久治不愈,为啥?因为他们大量放盐,为什么大量放盐?放盐和不放盐对体色有很大影响,盐放的多体色比较重,容易卖好价钱,呵呵,JS啊~!就不说他们啥了~!放过多的盐势必会剥蚀体表粘膜,那么,下面不用我说了吧?32度,34度,嘿~!着急去吧您内~!
我们治疗白点的宗旨是什么?前面说了:“一快二准” 当盐分超出第一极限的时候得了白点怎么办?没办法,长痛不如短痛,加专用药吧~!加温不能快杀那就来点药试试,呵呵,记住宗旨第一位,好吃好喝只是善待爱鱼的一方面,解救爱鱼于水火才是真正的爱鱼人
OVER! 献丑了!
从来没写过这么多,呵呵,也不知道这东西发出去了又没有人认可,不过这些经验都是本人一点一点酌麼出来的,哪里说的不对还请各位海涵并指正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和大家共同切磋,共同进步,记住:鱼是养出来的!既然养就一定会有经验,如果你有了一些什么新见解不要忘了与大家共享啊~!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