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
一、产力
(一)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
1.节律性:节律性宫缩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2.对称性:宫缩源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以微波形式向子宫底部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在向子宫下段扩散。
3.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
4.缩复作用: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
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宫缩时压迫盆底组织和直肠反射性引起排便动作。
(三)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先露部位在骨盆腔内进行内旋转, 胎头仰伸及娩出。
二、产道
(一)骨产道(真骨盆)
1. 入口平面:横椭圆形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 11cm
2.中骨盆平面:骨盆最小平面,骨盆最狭窄部分,前后径长的纵椭圆形。
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10cm. 与内旋转密切相关。
3.骨盆出口平面: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两个三角共同的底边,正常9cm.
出口后矢状径:8.5cm. 如果稍短,横径加后矢状径>15cm,正常胎儿可通过后三角经阴娩出。
注意:从下往上,出口9,中骨盆10,入口11.
4.骨盆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断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5.骨盆倾斜度: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的角度,正常60度,大了异常。注意:耻骨弓角正常90度,小了异常。小角小了好,大角大了好。
(二)软产道
1.子宫下段:由非孕期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非孕期长约1cm,临产时长约7~10cm。子宫上段肌壁厚,子宫下段被牵拉薄,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正常情况下,不易自腹部见到。
2.宫颈的变化:宫颈管消失,临产前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缩短消失,然后宫口扩张;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缩短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宫口扩张,开全10cm时,足月妊娠的胎头方能通过。
(三)胎儿
(一)胎儿大小
1.胎儿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顶骨与额骨之间为冠状缝。胎头前方呈菱形较大的空隙称前囟门,位于胎头后方的囟门呈三角形,称后囟门。
2.胎头径线:
双顶径(BPD)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的横径,平均9.3cm。
枕额径: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以此径线衔接,平均11.3cm。
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平均9.5cm,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
枕颏径:又称大斜径,足月平均13.3cm。
(二)胎位
(三)胎儿畸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