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通信网络的逐步形成。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因特网、多媒体、电子空间、数据库等名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语。一个更时髦的名词——全球网络也风行开来。
全球网络又称“万维网”、“环球网”,是World Wide Web的中文通译名,英文一般缩写为3个W,即“WWW”。它是目前因特网上最流行的一种交互式信息查询服务网络,具有自动查询和方便快捷的特点。
全球网络是1990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最初是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满足研究中心的高能物理学家的信息需要而开发的一种软件系统,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包含各类信息、面向各种用户的信息系统。它最有希望“替代”现在的因特网,成为全球无所不在、容纳一切的电脑网络。人们预测,它将是21世纪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基本方式,成为知识经济的新载体。
据专家介绍,全球网络系统开始是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一个子网,采用客户服务器结构,“自动查询”功能是它的一大特点。用户作为客户方,只需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称为“浏览器”的全球网络软件,软件系统就会根据用户查询条件,自动地到全球各地的环球网服务器上查找信息,实现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
环球网软件给用户提供了友好的信息查询界面,隐含了对一些操作细节和对电脑域名、互联网协议地址、密码等数据的记忆要求,因此用户不需精通电脑和网络就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观看查询结果。今天,最流行的两种浏览器是网景公司的领航者和微软公司的探险家。
环球网提供超文本信息。环球网上的信息都是以包含有文字、表格、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超文本格式存在分布全球的相应的服务器中,这样计算机中的文件彼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关联。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某个单词可以同它的发音、图解等信息关联起来,从而使用户享受全面的查询结果。当你点击了一个链接,就可以转到另外一个文本上去了。
在环球网上,用户可以通过软件检查并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文献、电脑软件、科学研究数据与图表和医学研究病例等等;甚至还可以得到每几十分钟更新的全球地震、海洋、气象动态数据。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目录或主页等方式向全球其他用户发布信息。现在,许多网迷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主页。
1994年夏天,世界各地的天文观测中心通过环球网向全世界发布彗星与木星相撞的信息。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美国太阳计算机公司通过环球网系统进行赛事报道。与全球互联网络连接的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教学等部门,也纷纷通过环球网系统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进行广告宣传。
环球网已日益成为当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热潮中的热点。可以预见,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能够将大量信息提供给众多用户的环球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Internet,中文正式译名为因特网,又叫做国际互联网。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一旦你连接到它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就意味着您的计算机已经连入Internet网上了。万维网(亦作“网络”、“WWW”、“3W”,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个资料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样有用的事物,称为一样“资源”;并且由一个全域“统一资源标识符”(URL)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使用者,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万维网是一个透过网络存取的互连超文件(interlinked hypertext document)系统。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又称W3C理事会。1994年10月在拥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称号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所以说 万维网常被当成因特网的同义词,不过其实万维网是靠着因特网运行的一项服务。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