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染色体不是自我复制,是由许多种酶和分子伴侣(也称脚手架蛋白)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相当复杂,包括DNA的复制,各种组蛋白的合成,组蛋白核心的组装,DNA和核心组蛋白的组装折叠,染色小体的进一步折叠等等。 第二,
姐妹染色
单体的DNA分子结构一定不相同,因为DNA是大分子长链物质,它的折叠方式不一定相同;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端粒的原因母链DNA一定比子链DNA多一些碱基(由于端粒酶在正常细胞中一般无活性,所以DNA复制时端粒会缩短,复制的次数越多端粒越短,当端粒消失时,再继续复制的话正常基因有可能会丢失。这也是细胞调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只能说它的碱基序列大致相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一般情况下都相同。 第三,姐妹染色单体并不是并行的,而是交叉在一起的。 第四,姐妹染色单体的来源并不同。众所周知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条染色单体的DNA的正链来自母代,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的负链来自母代。 第五,我在做核型配对时,据我实验观察,从未遇到过大小、形态完全相同的情况。即使肉眼已经看不出有差别,当用软件分析时,运算结果总显示有差别。只能取最接近的结果。 染色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单位,而染色小体是由组蛋白和DNA分子组成的。一条染色体就是无数染色小体形成的超级结构。当DNA自我复制或转录时,染色体就开始逐段地打开螺旋,变成较为松散的结构,叫作染色质。染色质之所以叫作染色质,是因为它是细胞中对染料特别敏感的物质。 细胞要分裂,染色体作为核内重要的遗传物质自然也要分裂。如果不经过复制就分裂,会造成染色体的丢失,细胞就会死亡,所以染色体要完成复制后才分裂(有特殊细胞例外,如某些真菌和低等植物会故意丢失一些染色体)。伴随着染色体复制的这个过程,姐妹染色单体逐渐生长出来。 姐妹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一条母代染色体的DNA经半保留复制后,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分别与新合成的组蛋白结合,经超螺旋折叠后形成的连在同一着丝点的两条染色单体。为什么叫它是染色单体?实际上就是当一条染色体生长成了连在一起的两条时,其中的任意一条为了区别于染色体就叫做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成对存在。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每对姐妹染色单体都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彼此分开。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随着母细胞分裂进入两个不同的子细胞。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两条不同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 出现在减数分裂前中期 呃,特点,部分片段可以互换,进行交叉互换,也是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 姐妹染色体是指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并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注意,只有连接在一起的两条线才能叫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就不是了)形成的,并且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染色单体 :“X”形状的叫染色体,这中有两条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两个DNA分子当“X”分裂成“|”和“|”后,这时没有染色单体了(“|”不能称为一条染色单体,只有在“X”这个形态时才能说其中有两条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分子。
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一父一母为同源。
非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如图:
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在
细胞中,看到一个着丝点就是一个染色体(前提在分裂期,间期可能是染色质)只有复制了的染色体才有染色单体,一个染色体复制后共用一个着丝点的两个单体叫姐妹单体.在减数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他们各含两个单体,所以叫四分体.所谓的同源染色体,就是形态与大小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一对染色体(性染色体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