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经常会问孩子为什么老是弓背坐,也经常听到正在康复宝宝的家长说有弓背坐,那么自己的宝宝会不会也是呢?或许用图片可以很好的来描述什么是弓背坐:
下面是正常宝宝月龄段的坐位发育过程:
1.全前倾(4个月之前)
2.半前倾(4个月左右)
3.扶腰坐(4个月)
4.拱背坐(5、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弓背坐的危害】:
弓背坐却带来很多危害,影响我们的运动发育:1.躯干的前部肌群肌力较弱会影响宝宝的心肺呼吸系统;2.腰背肌肌力弱会影响骨盆的正常发育及稳定性;3.影响宝宝的脊柱生理曲度;4.弓背坐也会引起宝宝极易敏感,不愿让人触碰其身体;5.影响宝宝正常的运动形态;6.导致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异常。
1、桌椅高度不合适,坐时架着胳膊
坐着写作业时,将胳膊高高的架着,这样的坐姿保持一年左右,孩子就会出现颈椎关节僵硬。
2、跷二郎腿
跷着二郎腿久坐,由于双腿互相挤压,会妨碍腿部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腿部静脉曲张,骨盆歪曲,O型腿也是因此而形成的。
3、弓背弯腰
弯着腰瘫坐在椅子上,后背的中部抵住椅子靠背,这样的坐姿会造成胸椎侧弯和咽喉疼痛。
胸椎侧弯会使得右肩偏高,严重的还将影响胸廓发育,挤压心肺;胸椎侧弯还会导致消化系统受到压迫,降低肠胃消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消化不良可能会导致便秘和粉刺的产生。
颈椎和咽喉之间的淋巴循环关系相当密切,咽部一旦发炎,其细菌、病毒等炎性物质会散播到颈椎部的关节、肌肉和韧带中,导致颈椎病。
4、腰部没有支撑
长时间只坐椅子的前1/3,腰部没有支撑力容易损伤脊柱,脊椎损伤弯曲会压迫体内横膈膜的活动,从而使呼吸变浅,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大脑缺氧的症状,如起立时头昏眼花、晕车等。
5、写字时趴在桌子上
一个普遍影响视力的不良行为是坐姿不正确。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纠正写字坐姿和近距离看书的坏习惯,否则以后就更难解决这个问题了。
6、双脚悬空
坐着时,腿部悬空无法落地,这样重力会使人体脱离自然曲线状态,引起跑绳肌紧张牵拉骨盆,导致下腰部的旋转和紧张。
7、扭着腰写字
坐着时扭着腰写字,这样的身姿不正,久而久之会压迫自律神经,导致失调,出现手脚冰冷、失眠头痛、容易疲劳等症状。
自我纠正小妙招:
1、强化颈背部和腰部肌群,拉伸胸腹,降低异常高肌张力,避免引起姿势代偿。
2、加强姿势管理,调整坐姿:坐位挺直腰背。
3、站姿直臂外旋扩胸运动。
4、手扶墙压胸腰练习。
5、站姿直臂外旋扩胸运动。
弓背就是驼背。
导致弯腰驼背的6个原因
1、老年人因骨质疏松
致使椎体容易造成压迫性骨折而产生的驼背。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多发生在腕部、脊椎和髋骨部。
大约有30%的50岁以上妇女伴有一处或多处椎体骨折,约有五分之一的50岁以上男性会在余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发现老人逐渐弯腰驼背就要小心是患上了骨质疏松症。
2、被褥选不好宝宝患驼背
新生儿的垫被的准备也非常重要。小床上的垫子不能太软,最好用旧棉胎折叠起来做成床垫,上面再铺一层薄的棉胎就可以了。
因为新生儿骨骼较柔软,正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如果床垫太软,如用过软的弹簧床垫或海绵垫,可使宝宝的脊柱经常处与弯曲状态,而容易引起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驼背,并且不利于新生儿活动,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
3、青年性驼背
本病又名“少年驼背症”及Scheuermann病。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椎椎体。病变发生在椎体的第2骨化中心,即椎体上、下面的骺板。
由于各种原因,骺板血液供应减少,软骨板变薄,抗压力降低,在过多的负荷下出现碎裂,髓核在破裂处突入椎体内,形成所谓的Schmorl结节。脊柱胸段向后弯曲,使椎体前方承受的压力大于后方,前方骨骺的坏死影响了前半椎体高度的发育。
4、维生素D缺乏病
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骨软化症(osteomalacia)并同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5、强直性脊柱炎
随着病程进展,整个脊柱可发生自下而上的强直:先是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而呈驼背畸形;随着颈椎受累,颈椎活动受限,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动受限。
6、黏多糖
关节进行性畸变,脊柱后凸或侧凸,常见鸡胸、驼背、膝外翻或内翻以及手足屈曲、外翻畸形、爪形手等改变。
扩展资料
治疗方法
1、牵引
通过外加或者人体自身的重力将脊椎推体之间间隙增宽,这样有利于突出髓核回复,恢复正常椎体排列,松弛韧带紧张,从而减少对脊髓、脊神经根的压迫、刺激。
2、固定制动
通过定型枕、颈围、腰围将颈椎、腰椎固定制动,能减少继续损伤,有利十损伤修复。
3、手法推拿、按摩
通过特种手法将椎体、小关节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及正常生理曲线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4、物理治疗
通过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如红外线、磁、电),起到消炎、止痛、加速恢复的目的、对改善临床症状是十分有效的。
5、封闭
将药物分布于病患局部,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宜长期使用。
6、药物治疗
通过服用或注射中、西药,将药物吸入人体。这样用药时间较长,且效果较差,副作用较大而不提倡过多、过广和长期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导致弯腰驼背的6个原因 驼背了怎么办?
育儿 的过程毫无规律可言,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那些妄想着孩子出生了就可以恢复自由,孩子长大了就可以放松的父母们,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放弃这种想法吧!
老话说的 "一月哭二月闹三月攒肚" ,就是说明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就会向外界发出不同的成长信号。
一般来说,在婴幼儿阶段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喂养和护理,虽然这让很多新手父母烦恼,但有时更需要父母的深入解读。
比如宝宝喝奶时 "弓背"、"打挺"、"后仰" 的问题,相信很多宝妈都遇到过,也为此身心俱疲,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一、我吞气啦
是指宝宝在吸奶的时候, 附带着将空气吞入到胃的下部 ,并且被位于胃上部的奶汁所覆盖,无法排出,只能继续往下进入到小肠与大肠,导致肠壁受到空气压力的刺激,出现痉挛性腹痛。
而婴儿又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直到空气排出体外,症状才能得以缓解。
二、我乳糖不耐受啦
有部分宝宝会对母乳中的乳糖不耐受,会在吃奶后出现腹痛、腹泻、拒绝吃奶等问题,大家对照一下。
三、妈妈,喂养时间不对
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太饿,或者根本不饿。
如果喂奶间隔时间过长,那么宝宝就会处于非常饥饿的状态,而当他们出现这种状态,吸奶时就会用尽全身力量表现出大口吸吮的动作,看起来就会像打挺
另外,如果两顿奶间隔的时间比较短,宝宝并不饿,就会抗拒吃奶,用看似"打挺"的动作表达自己的不满。
四、我吃得"不痛快"
对于母乳的宝宝而言,主要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 出现奶阵时奶量加大,宝宝来不及吞咽 ,无法适应奶水的速度,就会生气表达不满而出现打挺动作
二是母乳量偏少,无法满足宝宝的需求,那么他就会用"打挺"的动作表达自己的不满
此外,喝配方奶的宝宝也可能会因为奶嘴口径大小的问题,导致奶液流速有快慢之分,不管快还是慢都会引起宝宝的不满,进而发出反抗的动作"打挺"。
五、我厌奶了
宝宝到了三个月左右,就会经历生理性的厌奶期。
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大脑神经处于快速发展期,抬头的能力逐步加强,视线范围更广, 所以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很容易就会被刺激吸引到,从而导致不会好好吃奶,也很容易出现"打挺"的动作。
如果宝宝"打挺"动作在以上范围内,新手宝妈就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解读他们发出的信号。
如果是因为吞气问题,宝妈们在喂养结束后一定要要给宝宝拍嗝、做排气操等,帮助他们顺利排气
如果是因为宝宝吃奶三心二意、左看右看,宝妈在喂奶时 可以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
学无止境,新手宝妈更要多学习 育儿 知识,了解宝宝的需求,要知道他们虽然不会用言语表达,可他们很聪明,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难受还是舒服,并且用属于他们的方式表达。
但如果宝宝出现以下头后仰、打挺的问题, 父母就需要高度注意,必要时要求助专业的医护人员了。
首先是宝宝平躺时经常性头后仰、打挺,并且伴有哭闹,身体僵硬,睡眠质量也不高,甚至入睡比较困难
其次是异常的头后仰,多数是因为颈背肌张力增高所导致的, 是脑损伤或脑发育存在缺陷的最初表现之一。 及时发现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其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提示随着发育的进行,是否会有其他异常表现,父母可提前注意。
总而言之,照料孩子的小问题中也有大学问,新手爸妈们千万别忘了学习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