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详细分析了3个病例,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案例一: 56的王女士刚诊断出来糖尿病时,血糖值是8.6mmol/L。起初她听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饮食。为了限制热量摄入,她经常不吃主食,但是吃得菜很多,而且每顿饭都大鱼大肉的。此外她也嘴馋,经常忍不住吃榴莲、荔枝等水果。3个月后,她血糖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升到了11.3mmol/L!
医生分析: 王女士血糖降不下来的原因是 饮食结构不合理
表面上看,王女士是听了医生的话控制饮食了,但方法不正确。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应该是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限制总热量,也就是说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应该都具有,而且比例均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的专属食谱,主食中加入荞麦、燕麦、玉米等粗粮,日常配菜应该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高升糖指数的水果应该尽量不吃。
案例二: 62的汪先生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在确诊后就听取医生的建议,每天坚持运动。在坚持了不到2个月的时候,他所在的城市碰上气温下降,一场大雪之后道路结冰,他看着没法出门就一直没有外出运动。待在家里的他,不是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就是睡大觉。结果不到一周,血糖值蹭蹭往上跑,把他吓了一大跳。
医生分析: 汪先生血糖降不下来的原因是 体育 锻炼不规律
体育 锻炼不仅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避免肥胖,还可以辅助改善患者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十分有益。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调节紧张情绪,辅助调节血压、血脂等功效。但这些好处都是建立在长期规律运动的基础上才会有的。
相关研究显示,若运动间歇超过了三天,那么患者体内已经获得的胰岛素敏感性会大幅度降低,之前运动的效果及累积的作用也会大大减少。也就是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案例三: 46的孙先生,2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他和其他中年人一样背负着各种压力:事业上到了瓶颈期,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重。虽然每天工作繁忙,早出晚归,但仍然坚持医生的建议,科学用药、讲究饮食、坚持锻炼,但血糖控制得并不理想。尤其是前不久,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突然生病住院了,情况十分危急,他连续熬了几个大夜后一测血糖——天呢!空腹血糖居然12.3mmol/L了!
医生分析: 孙先生血糖降不下来的原因是压力大、作息不规律
科学用药、讲究饮食、坚持锻炼的孙先生血糖依然控制不好,主要是因为长期压力大、睡眠不足。2型糖尿病的出现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而长期压力大情绪紧张、睡眠不足会引发应激系统启动、交感神经兴奋、各种“升糖激素”分泌量增加等体内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严重者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血糖升高。也就是说,情绪紧张、睡眠不足是导致血糖不稳定的危险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科学用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的基础上,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平和的心态。
影响血糖降低的因素众多,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监测等各个方面,具体到每个患者身上又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控制不当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Ⅰ型糖尿病还是Ⅱ型糖尿病,不管病隋轻重,有没有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减少降糖药用量以及控制体重。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注意控制饮食,药物再好也难以使血糖保持正常。但饮食控制绝不等于“饥饿疗法”或是严重偏食,这样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者饥饿性酮症。饮食治疗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的量(指“总热量”而不是单指“主食”)与质(指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要求既能满足身体营养所需,又能有助于血糖及体重的控制。
2.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因此,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对血糖的控制。
3.不良情绪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会引起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因此,学会控制、调整隋绪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4.应激状态
感冒发热、严重感染、创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或中风等应激状态,女性处于妊娠期、月经期等,可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居高不下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5.选药不合理
糖尿病患者用药应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糖尿病分型、胰岛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以及血糖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时下大多数关于糖尿病的医疗广告实不足信,诸如“几个疗程即可根治”的广告宣传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哪种对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堪称最好的特效药,用药应当个体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切忌盲目听信广告或偏方、秘方。
6.用药不足或过量
药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不再赘述,需要警惕的是用药过量。降糖药物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太低,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反跳性增高。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正所谓“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高血糖”,若属后者,则晚问降糖药用量应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7.药物用法不正确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用法不当,事倍功半。例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糖类的吸收,应当与第1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再如,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1天3次服用,有的每天1次即可。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1天3次餐前服用,如果每天1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瑞易宁、格列苯脲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天服用1次即可。
8.药物继发性失效
有些降糖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磺脲类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逐渐减退,临床谓之“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这是由于患者的胰岛功能随着病程延长逐渐衰竭所致。当患者胰岛分泌功能严重受损,则促胰岛素分泌剂(如优降糖、消渴丸、达美康等)的作用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因为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有赖于胰岛功能的存在。临床遇到药物继发性失效,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或换用胰岛素。
9.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对于身体超重及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在病程的早期阶段,其血糖升高多是由于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并非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对这类患者的治疗首选药物不是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者补充胰岛素,而是应当选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具有胰岛素增敏效果的药物,通过消除胰岛素抵抗来改善对血糖的控制。
10.其他药物的干扰
有些糖尿病患者身患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其中有些药物可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削弱降糖效果,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因此,有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在选用药物时,要全面考虑,尽量不用或少用对降血糖有影响的药物。
11.气候因素的影响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受季节影响而变化,寒冷刺激可促使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糖的摄取下降,从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热多汗,应注意补充水分,否则血液浓缩也会使血糖升高。
12.未被识别的l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阶段发生Ⅰ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的也并非少见。但由于其某些症状与Ⅱ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胰岛8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常被误诊为Ⅱ型糖尿病。由于这种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很快,口服降糖药的疗效不会维持很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
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只有医患合作,共同分析,找准原因,因人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