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不能挑破
1、“马牙”不但不影响吃奶,相反还适合小儿的吸吮。但往往新生儿由于其他原因不吃奶时,民间习惯把它挑破,把挑出来的脂肪颗粒叫做“螳螂子”。用针挑,用布蘸盐水或淘米水擦破马牙,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2、新生儿口腔粘膜很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抵抗力极低,如果用针挑破或用布擦掉“马牙”以后,会引起粘膜损伤很可能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炎症。口腔炎症不仅使孩子受罪,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因此,“马牙”千万不要挑破。
3、如果“马牙”颗粒很大影响吃奶时,可请医生处理。“马牙”不影响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宝宝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马牙的意思是: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
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延伸:
成因
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色颗粒,这就是“马牙”,也叫“板牙”。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都不像牙齿,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
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生发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临床表现
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数周后消退,也可存在较长时间,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
马牙位于新生儿口腔内齿龈位置,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包囊所形成,表现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或“板牙”。
新生儿在硬腭中线上可见大小不等2~4mm的黄色小结节,也称彭氏珠,亦为上皮组织细胞堆集而成,数周后消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