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ǐ suǐ de huī zhì
2 概述脊髓的灰质内含若干核团,但除少数核团以外,其境界并不明确,致使核的划分较为混乱。
后角内神经元的形态、大小甚不一致,有些组成边界明确的神经核团,有的则散在于灰质内,但其轴突皆分布于中枢神经系以内。后角细胞直接接受后根纤维的终支或侧支所传入的各种信息,也接受某些下行纤维束的纤维。自后角发出的纤维可直接进入前角,完成各种反射活动,有的也进入白质,分支升降,组成长短不同的纤维束。
在后角边界明确的核团中,最显著的是靠后角背侧呈半月形的胶状质。在胶状质的背面有一薄层边缘带 (有许多纤维束穿过,使之呈海绵状,故又称为海绵带)。此带贯穿脊髓全长,而在腰骶部发育最好,在胸髓发育最差。海绵带内含大小不等的细胞,构成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纤维及胶状质细胞的轴突。后角边缘核中至少有一部分细胞接受伤害性 *** ,其轴突参与对侧脊髓丘脑束之组成。胶状质(Rolando)在腰骶髓及颈1节最发达,在新鲜标本上半透明,似胶冻,但所含神经胶质细胞并非特别多,主要由大量小神经细胞组成,胞质少,无尼氏小体。边缘层及后角胶状质腹侧的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都伸入此层。过去认为胶状质是痛温觉传导路的中继核,其轴突构成脊髓丘脑束,现已知此说不确切。胶状质接受背外侧束(Lissauer束)的侧支以及来自脑干的下行纤维,其轴突在核内上、下纵行,或在背外侧束中上、下走行数节后,复终止于胶状层或边缘带。胶状质内有复杂的突触结构,它可能在脊髓感觉信息的传递方面起某种调节作用。颈1~2节的胶状质明显增大,其中有较大的细胞接受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在胶状质的腹侧有含细胞大小差别颇大的一个核团,笼统地称作后角固有核。此核含有圆形,梭形和三角形细胞,树突伸至胶状质,与后根纤维形成突触。其中大细胞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越至对侧,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在后角固有核的腹外侧侧区,灰白质混淆,是为网状结构,在颈髓尤为发达,其间的细胞称为网状核。胸核(或背核Clarke核)见于颈8至腰3节段,位于后角基部之内侧区。此核之周界明确,细胞大,胞核偏位,为脊髓小脑后束之起始核。胸核细胞在C8~L3范围以外向上下延伸,常有少数细胞尚可辨认,称作史惕陵(Stilling核)核。胸核与史惕陵核的性质是否相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后者不见于人类。猫颈髓上部后角之腹外侧,埋在外侧索白质内有一小群细胞,称外侧颈核,与触压觉及痛觉的传导有关。此核在人类发育很差,在食肉类动物发达。在后角基部的内侧缘区有后角连合核,性质不明。
中间灰质在前、后角之间,内侧与灰质连合相接,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延髓网状结构之外侧部可能就是此区之上延。颈8至腰3节段中间灰质的外侧部内有中间外侧核,构成侧角,为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骶2~4节,虽无侧角,但位置与中间外侧核相当的细胞,称为骶副交感核。中间灰质的内侧部内有中间内侧核,可能与自主功能有关。
前角灰质中最突出的是前角运动核,由若干纵柱状细胞群组成,分为内、外侧两大群:①内侧群见于脊髓全长,可分为后内侧及前内侧两小群,支配躯干中轴肌。②外侧群在颈膨大及腰骶膨大部发达,使前角向外侧膨出,主要支配四肢肌,可进一步分前群、中央群、前外侧群、后外侧群及后外侧后群。各群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肌有一定的定位关系。一般说来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前角的腹侧部,居颈(或腰骶)膨大的较高脊髓节段支配肢端肌的核群位于膨大部较低节段之背侧部。虽然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群的界限比较明确,但其树突的伸展却远远超出细胞群的范围,甚至可达后角、侧索及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大、小两种。大的是α运动神经元,是支配骨胳肌(梭外肌)的神经元小的是γ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前根中的神经纤维有30%来自γ神经元。α及γ运动神经元在前角混杂相间。前角运动神经元直接接受后根、皮质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可能还有网状脊髓束的纤维,但主要的传入来源为脊髓之中间神经元。前角内有大量中间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
3 脊髓的灰质比为7:1。前角中有一部分短轴突小细胞,称作林骚(Renshaw)细胞,其轴突与α运动神经元胞体构成突触,它又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起抑制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在颈髓5~6节的前角之中央或前外侧部有副神经核颈3~5节前角中央有膈神经核,支配膈肌。
前角之后内侧缘有前角连合核,发出纤维至对侧前角。前角运动细胞是躯干和四肢骨胳肌反射的初级中枢,是脊髓内各种反射弧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当前角运动细胞损伤时,受它们支配的肌失去随意运动,一切反射亦消失,肌张力降低,肌因失去神经支配发生萎缩,称为弛缓性瘫痪(或软瘫)。
Rexed (1952、1954、1964)根据细胞构筑学将猫之脊髓灰质由后向前分成9层和1个区。其后发现在其他高等动物(包括人类)也有大体相同的分层现象,因而其分层法已被普遍采用。后角相当Ⅰ~Ⅳ层,其中Ⅰ层相当边缘层,Ⅱ层相当胶状质,Ⅲ~Ⅳ层相当后角固有核Ⅴ层相当后角颈Ⅵ层相当后角底,仅见于两个膨大节段中间灰质相当第Ⅶ层,但在颈、腰骶膨大部的第Ⅶ层向前延伸进入前角前角相当(Ⅶ)Ⅷ~Ⅸ层,Ⅷ层含中间神经元,Ⅸ层为前角运动核Ⅹ区相当灰质连合。从功能上看,第Ⅰ~Ⅳ层主要是脊髓的外感受区,并由此发出上行的纤维束。第Ⅴ~Ⅵ两层偏重接受本体感觉及部分皮质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纤维,故对于运动的精细调节十分重要。皮肤感觉及内脏感觉也可在Ⅴ层内会聚,此层细胞轴突也参加脊髓丘脑束。Ⅶ层位于前、后角之间,是个以与中脑及小脑联系为主的调节姿势及运动的反射中枢。Ⅶ层内外侧区内有中间内、外侧核,分别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Ⅷ层是一反射区,接受后根侧支及脑干的下行纤维,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并有大量脊髓内及对侧的联系。Ⅸ层是躯体运动系的最后共同通路。围绕中央管周围区域,充满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
4 注意项脊髓灰质呢是脊髓的髓质,主要是脊髓的神经元细胞聚集的地方。一般情况是脊髓灰质浅角就是脊髓运动神经元聚集而成的。一般情况脊髓灰质容易发炎,感染容易危及生命,因此一定要注意。
脑、脊髓内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所以称为灰质。灰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合一起称为神经核。在脊髓中,灰质内部,白质包围在灰质外面。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white
matter),称为髓质。
小脑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
灰质称皮质(cortex)
脊髓灰质(gray
matter)按其形态可分为前角、后角、中间带以及侧角。前角是突向腹侧、粗而短的灰质部分;后角是伸向背侧的细长部分。在前角与后角之间的灰质被神经纤维穿行,形成网状结构。
脊髓灰质内含有形状,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神经元,在灰质内的各型神经元呈局部定位分布。自后角向前角依次分成10个板层(Ⅰ~Ⅹ)可精确定位神经细胞层次和准确判断后根感觉纤维和大脑、脑干终止的层次部位。
(1)前角的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通常称为前角运动神经元,可与锥体路和锥体外路下行性纤维形成突触。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形成前根,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运动。这些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大小不同:①大型神经元称α神经元,数量多,脑体大,为胆碱能神经无,直径在25μm以上,轴突粗,支配梭外肌纤维;②小型神经元称γ神经元,直径为15~25μm,数量少,支配梭内肌纤维;③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任肖(Ranshaw)细胞,其轴突与神经无形成突触,起抑制作用。前角的神经元成群分布,形成前角内的细胞核团。
(2)侧角和中间带内的神经元:多为中型的多极神经元,为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细胞,其轴突(节前纤维)出前根后进入交感书内并与交感神经书细胞形成突触。
(3)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分散或成群分布,背该是大型的神经元,其余都是小型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也称束细胞(fasciculus
cell),主要是接受后根纤维的神经冲动。束细胞轴突在白质中形成各种上行传导束而达大脑、小脑、丘脑和脑干。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密集的部分,是白质的对应词。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呈“H”形,周围为白质包围。在脑,作为大脑和小脑的皮质(subst-antia
corticalis)位于表面,除为白质包围外,而在白质间还有许多块状的灰质,也就是核(nucleus)。
灰质是一种神经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形成。灰质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核。脊髓灰质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看见的中央部较暗的部分叫“灰质”,它在脊髓内呈“H”型(蝴蝶状)。按其形态可分为前角、后角、中间带以及侧角。
前角是突向腹侧、粗而短的灰质部分;后角是伸向背侧的细长部分。在前角与后角之间的灰质被神经纤维穿行,形成网状结构。在前、后角的外侧有呈三角形的突出部分叫侧角。连接两侧的灰质横带的部分叫“灰质联合”,其中央有一纵管叫“中央管”。
脊髓灰质内含有形状,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神经元,在灰质内的各型神经元呈局部定位分布。自后角向前角依次分成10个板层(Ⅰ~Ⅹ)可精确定位神经细胞层次和准确判断后根感觉纤维和大脑、脑干终止的层次部位。
灰质纵贯脊髓的全长。因此,前、后角连续成柱状,故又叫前柱和后柱。此外,在脊髓第一胸节至第三腰节之间尚有侧柱,内含细胞群,发出的纤维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及腺体。
前角宽大,内含”前角细胞“,脊神经前根即由前角细胞的轴突而成。如前角细胞受到损害,其所支配的肌肉就瘫痪,表现为肌张力消失,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就是病毒侵犯这些前角细胞所引起的。后角细长,其中的细胞统称为“后角细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