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空洞化和符号化的问题。为了使传统节日能持续,为了使传统节日更“叫座”,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节日的魅力,需要不断展现和弘扬更多动人的细节,需要不断传播和推广一些具体仪式和鲜明的标志物
端午节小长假归来,有人问了一句:你干了哪些跟节日有关的活动?很多人恐怕和我一样,一脸茫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赛龙舟有点耍不开,挂艾草也不太好找,多少总得表示一下吧,于是端午节被简化成了“粽子节”。但是,并不是所有地方过端午都要吃粽子的,而且现在的粽子也被商业化了,动不动就是鱼翅、鲍鱼馅,包装也镶金带银的,明显不是给咱老百姓吃的。有人在微博里说,端午节期间,跑遍了各大超市,竟然没有买到正经的江米小枣的粽子。于是这唯一的节日活动,也只好放弃了。
端午节假期,很多人都是当周末过的,无非是旅游、购物、聚餐,甚至还有人不解地问,端午节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也放假?
日前,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端午节受普通市民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位列第四。看来,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端午节还是挺重要的。从历史文化来看,端午节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全国各地和很多民族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底蕴不可谓不丰厚。国家把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也表明了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但现实是,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空洞化和符号化的问题,尤其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在下降。
当然,给人提供一个休息的机会,也是节日的功用之一,但是,节日不同于假日,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力量。对于传统节日的被冷落,一些专家学者和村里的老人一样忧心忡忡,纷纷出谋划策。比如,有专家建议,针对年轻人的特殊需求,为传统节日注入时尚元素,设计一些更具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这还是从商业角度来看问题,为了传统节日更“叫座”。葛剑雄教授则认为,传统节日只有与信仰结合才能持续,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仪式、程序和活动来传播和巩固。(6月17日《南方都市报》)
这无疑是很深刻的看法。但是,只是一个信仰,恐怕很难概括传统节日的全部内涵。与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不同,我们的节日要更世俗、更物质一些。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我们的节日往往与某种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当然,也不能就此认为,世俗化的节日就会行之不远,或者缺乏文化意义。
节日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时间长了,共同记忆就成了一种文化。这种记忆可以表现为宗教仪式,也可以表现为琐碎的生活细节。可以说,各种节日活动和丰富习俗,就是进入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套解码系统。
拿端午节来说,很多人以为端午就是吃粽子,或者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的历史要比屈原更早,全国各地、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过端午的习俗,也有更丰富多元的内涵。比如,在我的老家豫东,不产稻米,没有人会包粽子,很多人也不知道屈原,但我们也过端午节,节日的习俗是蒸糖包、挂艾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端午是作为一个标记时间的节令存在,提醒人们注意防病驱疫,整理身心。
当然,节日的固化和传承,离不开一套仪式和鲜明的标志物。比如,节日的庆典、祭祀,人们的行为、举止,特定的礼物、吃食。一些传统节日,还有一些有趣的禁忌,比如春节期间不能动剪刀、清明节前不能动烟火,这些看似很难解释的习俗,都有特定的含义,包含传统文化的密码,也是传统节日的一部分。
传承传统节日,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节日的魅力,需要不断展现和弘扬更多动人的细节。然而,这些有关节日的细节、内涵,已经很少有人再告诉我们,更少有人来展现、传承。每到节日,唱主角的都是精明的商家,在奋力挖掘节日的商业价值。当然,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但传统的价值,更多还是追寻一种远去的记忆,让人暂停下来,整理一下走得太快的灵魂。每到节日,很多人会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乡,思念家里的老人的唠叨,因为在那里,往往藏着原初的记忆密码,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对于我们的最大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