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临床护理小知识(溶栓治疗后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 1.溶栓治疗后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
(1) 心理护理:溶栓后患者临床上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患者应了解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2) 有效制动: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及做双下肢 *** 。 另外,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3) 做好皮肤护理: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平时要注意患者的皮肤保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单平整。 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小时翻身1 次。
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4) 合理营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
(5) 保持大便通畅:除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甘油 *** 。 。
2.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有哪些内容
(1)密切观察给药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心电、血氧饱和度监 测,吸氧,并遵医嘱调节给药的速度及浓度,做好详细记录。
对于吞咽 功能障碍者,给予鼻伺管置管;对于排尿困难的患者,给予留置导尿。 (2)溶栓后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患者,避免患者过度变换体 位。
严密观察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的变化,最初24小时每 15〜30分钟测量血压并观察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3)皮肤黏膜的观察:溶栓治疗最大的不良反应就是出血,应严 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和渗血,有无口腔黏膜、牙龈、鼻出血及皮下 淤血等。
给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 而引起的出血。
尽量避免皮下、皮内、肌内及静脉穿刺,必须穿刺时, 采血后加压按压20〜30分钟,必要时加压包扎4〜6小时。床头抬高 30°〜45° ,避免吸人性肺炎发生。
3.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时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h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溶于液体中经静脉滴注或微量注射泵泵注,共 7〜10天。
在溶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可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
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lOmin,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 ②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和APTT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
③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
4.静脉血栓的护理知识
【摘要】 深静脉血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该疾病有三个主要的致病因素,并有一定的发病群体。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多种,主要集中在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上。
根据笔者长期的护理经验,本文通过几种体检特征描述了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并重点论述了护理该疾病的要点。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
(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 *** 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除以上提到的手术因素外,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都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
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
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 *** 、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 *** ,防止褥疮发生。(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
(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
(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6)恢复期护理:恢复期患者应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7)每日监测凝血谱变化,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有无血尿、便血,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情况。
溶栓治疗后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等还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大小,是否有头痛、头晕等症状。24小时以内要绝对的卧床,避免活动,此外溶栓后要遵照医嘱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等指标,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以及有无出血倾向,溶栓治疗后患者应该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心理护理1.1溶栓前首先护士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打消患者的不良情绪;其次,溶栓期间应尽量陪在患者身边,及时听取患者的主诉,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并且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及时抢救处理必要时可予以小剂量的镇静剂。1.2用药过程中护理重点应放在与患者交谈方面,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活动以及家庭情况,针对不同原因,争取家属及单位的配合,同时最好给患者安慰的话语,分散病人注意力。1.3溶栓后工作重点应取得患者信任,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同情患者,告知疾病是暂时的,只要度过这段危险期,还可以正常生活,同时做好家属工作,让家属和亲友多抽时间陪伴。2 溶栓过程的护理2.1溶栓指标监测 熟练掌握临床冠脉再通标准。溶栓即刻及以2小时内每30mm描记18导联心电图,详细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日期、时间、ST段抬高值,特别注意观察ST-T演变,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前壁心肌梗死应做好胸导位置标记,以便前后比较。询问主诉,溶栓时每15分钟记录1次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溶栓前及溶栓后每2小时抽血查心肌酶谱1次,共10次心电监测及时发现溶栓2小时内是否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监测APT T时间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以防并发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2.2溶栓不良反应及并发症2.2.1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要求护士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意识状态变化,观察穿刺点、皮肤粘膜、牙龈、消化道、尿色及痰的颜色,注意有无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监测APTT时间,避免过长,增加出血几率。2.2.2再灌注心律失常(RA)是溶栓再通的评价指标之一,根据RA多发时间,有预见性地观察心电示波变化,密切注意有无室早、室速、RonT等现象,警惕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要严密注意心电监测的心律变化,护士应及时通知并配合医生,做好有效的抢救措施。3 溶栓后的护理 帮助患者依据具体病情制定渐进性活动计划。指导低脂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为主。排尿及排大便不畅者,应及时予以留置尿管、缓泻剂通便或低压灌肠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普及健康教育,定期复查。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