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胆结石形成的原因较多,其中胆囊结石的形成和年龄、性别、饮食、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某些慢性疾病,包括肝脏疾病、糖尿病、部分内分泌疾病以及某些药物、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都会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胆管结石的形成和胆管内的炎症、异物、寄生虫、病毒感染等有关,我国不同地区胆结石的发生率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胆结石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结石相关的症状,以及是否合并有发症,采取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里长了石头。这种石头医学上称为结石。胆结石多为砂石。
胆结石的形态有的呈圆形、椭圆形,也有的呈多角形。它的数量可多可少,大小则很不一致。1952年12月29日,在英国伦敦一家名为戚林·克洛司的医院中,汉弗莱·爱尔瑟大夫为一名80岁高龄的患胆结石的老妇,取出了一块重达12.58千克的世界上最大胆结石。对于患胆结石的病人来说,由于结石的存在,往往发生上腹部的闷重感,或者发生剧烈的绞痛。有时这种疼痛可以达到使病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这位老妇身上的胆结石如此巨大,不难想象这块结石给她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人们患了胆结石,应该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否则不仅在发作时会带来痛苦,而且还会因此而引起胆囊穿孔、化脓性胆管炎、毛细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最早发现的磺胺药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药却是染料中的一员,从染料变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经过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磺胺药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膜炎、肺炎、败血症等,总是棘手得很,因无特效药可施。19世纪后半叶,微生物学家发明细菌染色法后,有人观察到一些染料的杀菌作用,可是后来又发现,不少染料在试管内有杀菌作用,但对人体却有毒性而不能应用。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Prom-tosil)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了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的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虽获得一些疗效,但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偶氮染料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实验,获得成功。此间,杜氏的小女儿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不久发生了败血症,虽经名医多方医治,均无济于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决定用“百浪多息”给女儿一试,结果她竟从九死一生中得救。
1935年初,杜马克发表论文报告了他应用“百浪多息”的效果。当时许多学者对这种染料在试管内无杀菌作用,而在动物及人体内竟会有如此大的功效,莫不感到惊讶与迷惑,因此纷纷对这种奇妙的红色染料进行研究。不久,法国特利弗尔等研究认为,上述染料的抗菌消炎作用,是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为氨苯磺胺(简称磺胺)的缘故。他们将“磺胺”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对链球菌的疗效与“百浪多息”相同,于是磺胺的名字迅即在医学界广泛传播。其实,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化学家合成了,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因而默默无闻了20多年。磺胺迄今仍然是消炎杀菌的重要“武器”之一。最早的叩诊
叩诊,是现代临床医学常用的一种物理诊断方法。医生通过手指叩击人体的一定部位,根据各部位质地、密度及其器官中气体和液体含量不同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声音,来判断各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这种方法由于简便易行,因此即使在医学科学日趋发达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国的医生广泛应用。
叩诊是在18世纪中叶发明的。一位名叫奥恩布路盖的维也纳医生在进行尸体解剖的时候,发现有些死者的胸腔内充满着液体。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为什么胸腔积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发现·应该如何发现·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经营酒业的父亲,经常用手指敲打酒桶,凭其发生的清、浊声音来估计桶内酒量的多少。人体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击它,听其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估计胸腔内有无积液。经过不断的摸索,奥恩布路盖终于发明了最早的叩诊方法,即用四只指头直接叩击人体胸部,并对胸部疾病与叩击音的变化关系作了较深刻的研究,于1761年在维也纳发表了题为《用叩诊人体胸廓发现胸腔内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论文。
但是,奥恩布路盖的发明在当时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还遭到了某些名医的冷嘲热讽,甚至被指责为“疯子”。到19世纪初,由于法国医生高尔维沙尔的推荐和法国临诊病院的应用,叩诊才逐渐被人们重视。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诊法的基础上,创制了叩诊板和叩诊锤,于是就产生了间接叩诊法。1838年,维也纳著名医生斯科达对叩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应用声学原理阐述了出现不同叩击音的原因,为叩诊找到了理论依据。以后,以对上述两种叩诊法作了改进,医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为叩诊板,用右手中指进行叩诊。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心脏停止跳动最久被救活的人
心脏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是人所皆知的,一旦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如不及时、正确地抢救,则病人将会因全身缺氧而死亡。过去认为,如果心脏停止跳动超过4~6分钟,则病人就没有救活的可能。随着现代医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心脏停止跳动超过6分钟,包含18分钟、25分钟的病人,都抢救成功了。1962年4月间一名挪威男孩亚恩真沉入河底22分钟,被救起后心脏停止跳动达3小时,经抢救,居然也被救活,成为世界上有记录的心脏停止跳动最久而被救活的人。1977年1月8日,又有心脏停止跳动达3小时32分钟而恢复正常跳动的新纪录。刷新这一记录的是由加拿大曼尼托巴的威宁培克医学中心所组成的17人小组,将20岁的珍·乔朋救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