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是一种 疾病 。 中医 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除寒湿最好的 中药 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除寒湿最好的中药方
寒湿煎
【处方】紫苏、川芎、花椒、雨前茶。
【功能主治】因 风湿 而头痛者。
【用法用量】加葱白5寸,水煎,熏头一刻,热服,盖暖出汗。
【摘录】《仙拈集》卷二
寒湿神应药酒
【处方】肉桂2钱,枸杞子2钱,大熟地2钱,全当归2钱,羌活2钱,益智仁2钱,川牛膝2钱,汉防己2钱,宣木瓜2钱,杜仲2钱(米泔水洗净炒断丝),龙骨3钱(酥炙)。
【制法】上药装入细夏布袋内,用高汾酒5斤,同入瓷瓶内,封固,隔水煮1炷香取出,放土中退火气3日。
【功能主治】诸般风寒湿气,半身不遂,血气凝滞,步履艰辛,足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早、晚饮2杯。
【摘录】《集验良方》卷二
寒湿相连汤
【处方】黄耆1钱,白术1钱,苍术1钱,干姜8分,木瓜1钱,防己1钱,猪苓8分,腹皮1钱。
【功能主治】寒湿相兼证。
【摘录】《脉症正宗》卷一
寒湿产生原因
湿寒多为脾虚导致。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 用药 ,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需祛湿温中。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气、祛湿升阳。坚持服用可令人体内湿寒之邪消失。[2]
寒湿症状: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 咳嗽 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 感冒 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 腹痛 、 腹泻 ,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 湿疹 、牛皮癣、 白癜风 ,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3、脚踝浮肿,代表 肾虚 、肾寒。
14、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 肩周炎 、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病症解析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 血液 亏虚。肾在中医的 五行 中 属水 ,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 属木 ,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 上火 的部位。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 自然 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 鼻炎 、 咽炎 、牙周炎、 扁桃体炎 、 中耳炎 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的慢 性病 ,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而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 降火 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1、党参功用: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胃下垂,久泻。
2、茯苓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主治:茯苓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应用。
3、黄耆
功用:补中益气、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利尿、降血压、保护肝脏等多种疗效;
主治:胃下垂,子宫下垂,气虚血脱,崩漏,脱肛。
4、小茴
功用: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效。
主治:小茴香性燥热,较适合虚寒体质食之,每次食用的量也不宜过多。《中国典》载有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
5、香薷
功用: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主治: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而解暑,还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肿。
夏季湿气比较重,容易导致体内湿内的形成,身体有湿气会引发多种疾病,因此要及时排出体内湿气,那么化湿和中的中药有哪些呢?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化湿和中的中药化湿药主要作用为化湿运脾。化湿药多具芳香之气,也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药性味辛温,主归脾胃二经,具有醒脾化湿、燥湿健脾等功效。湿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故在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的湿证进行适当的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又湿性粘滞,湿阻每可滞气,行气有助于化湿,故使用化湿药时常配行气药。湿生每因脾虚,若为脾虚生湿者,当配补脾药等。化湿药物包括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草豆蔻等,具体来看看:
1、藿香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效果更好。
2、佩兰
本品辛香宣化,性平偏凉,入脾胃肺经,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与藿香相似,亦为化湿和中之要药。
本品有良好的化湿、解暑之功,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治湿温初起,常与藿香、滑石、薏苡仁等同用。
3、苍术
本品辛苦性温燥散,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之功,为湿滞中焦证之常用药,又可用于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所致诸证。
治寒湿阻滞中焦证,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治痰饮或湿溢水肿,常与陈皮、茯苓、生姜皮等同用。治湿热水肿或湿温,常与黄芩、黄连、滑石等同用。治湿浊带下,与白术、茯苓、芡实等同用。
4、厚朴
本品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经,功善燥湿、行气,为消除湿滞痞满之要药。
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痞腹满、不思饮食、呕恶吞酸、倦怠便溏等症,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5、砂仁
古人称之“为醒脾调胃要药”的药是砂仁。本品辛香温散,入脾胃经,有良好的为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证属寒湿气滞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证兼脾气虚弱者。常与木香、人参、白术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砂仁除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功能外,尚可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其止泻作用适宜中焦虚寒的泄泻。
夏季清暑化湿的食谱
1、香薷厚朴茶
材料:扁豆6克,厚朴5克,香薷10克。
做法:厚朴和香薷洗净后剪碎,白扁豆用文火炒到微黄,捣碎,将三者材料倒入杯子里,冲入沸水,代茶饮用。
功效:该茶具有祛暑化湿的功效,对暑湿引起的感冒和腹痛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藿香粥
材料:大米100克,新鲜藿香叶20克,冰糖适量。
做法:藿香叶洗净,加水煎汁,去渣取汁,大米洗净,同煎好的药汁倒入锅里,煮成粥,可加冰糖或者盐调味。
功效:藿香粥能够解表化湿,夏季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者服用该粥有很好的疗效。
3、薏米绿豆茶
材料:薏米、扁豆、绿豆各15克。
做法:将材料都放进锅里,倒入适量清水,煎煮成汁,去渣取汁,可加冰糖调味料。
功效:清暑祛湿。
去身体湿气的食物有哪些现在的人身体当中多多少少都是有湿气的,只不过是严重程度不一样罢了。湿气会让人产生很多不适的感觉,比如说头昏脑涨、四肢沉重、口干舌燥、舌苔厚重等,想要改善这些状况就要及时除湿。那么大家知道去身体湿气的食物有哪些吗?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1、生姜
生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它是一种大热的食材,药用价值也是非常高的,能够有效的清除我们体内的湿寒之气。当体内湿气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在家中熬煮一万热姜汤,趁着它的热度喝下去,等到身体发汗之后,一般不适的症状就会到缓解,祛湿驱寒的效果非常棒。另外它对于风寒感冒、生理期不适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2、白扁豆
白扁豆是被称为“长寿豆”的,它的营养成分很多,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健脾和胃、利水化湿的功效,还可以止泻,对于驱除体内的湿气有很好的作用。白扁豆除湿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理想的,不过白扁豆在烹饪的时候不容易熟透,最好是用高压锅做或者是提前在水里泡一泡,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上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两种去身体湿气的食物,除此以外,薏米、红豆、黄花菜、苦瓜、马齿苋、香菇等也都是非常棒的祛湿食物,大家平时的时候要多吃一些这类食物,可以帮助身体尽快的排出湿气,恢复健康的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