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低消化能力:当患者切除胆囊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降低患者的消化能力。胆囊可以起到储存胆汁的作用,进食后胆囊分泌出的胆汁能够参与到食物的消化,但在切除胆囊后就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胆汁来消化食物,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2、引发多种疾病:患者切除胆囊后就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几率,如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疾病,主要是因为胆囊的浓缩能力下降所导致的。在胆汁浓度不够的情况下,就会使食物的消化出现故障,从而增加疾病的患病风险。
3、轻微腹胀:有些患者在术后的两周之内可能会出现轻微腹胀和胃胀的现象,不过这种症状一般在手术一个月左右就能慢慢消失。少数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局部刺痛感,这都是正常的术后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胆囊只是一个储存器官,负责储存肝脏里产生的胆汁,在我们进食的时候,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类物质。因此,胆囊切除后,并不会影响胆汁的生产,肝脏生产的胆汁直接经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消化。总的来说,理论上胆囊切除后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其实,在部分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患者中,其胆囊已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留在身体里面更容易出问题。长期“带石生活”的人,随着结石的增大,很容易反复出现胆绞痛;慢性胆囊炎长期反复发作,刺激胆囊出现胆囊息肉,这些息肉甚至有恶变的可能,因此,在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以选择手术为宜,虽然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但这个结论仍有争议,目前更倾向于腹腔镜下胆囊切术并不会增加患小肠癌、结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当然,胆囊切除后,并不是对身体一点影响也没有,除了手术中会存在肝外胆管损伤、出血风险外,胆囊切除后,患者出现腹泻概率较高,少数患者也会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等病。这可能与少了胆囊的浓缩功能,肠内胆汁不能达到足够的浓度,以致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而产生腹泻。但整体来说利大于弊,许多研究通过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胆囊切除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也不用再担心胆囊炎、胆结石的再次发作。如果我们还是接受不了没胆的生活,那就从根本出发,规律清淡饮食,减少患这类疾病的风险吧。
胆囊摘除之后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胆囊摘除之后,胆汁不能在胆囊内进行储存,所以胆汁的排泄就失去了一定的规律,导致进食时,胆汁的量相对减少,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比如说腹泻。但是从整体来说,胆囊切除之后不会对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造成明显的影响。拓展资料: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
胆囊内面以粘膜覆盖,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襞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窦。类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有斜行、环行、纵行等。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胆囊管连接胆囊,肝胆管和总胆管,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其粘膜有许多螺旋形皱襞,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内散在少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内有粘液腺,肌层较厚,以环行为主。
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间隙的宽度可因吸收液体的量而变化,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