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资料来源 陶声洋防癌基金会 前言
鼻咽癌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病,即以台大医院而论,每年因为这个病而新进的病人,大约即有二、二百位,而欧美国家的医院,一年顶多能看到五位罹患鼻咽癌的新病人。就发病数看来,中国人远超过其他国家,而居世界首位,而病人中又以华南几省即台湾、广东、福建、及扬子江出海口一带的病人数目,而居全国之冠。鼻咽癌从前被称为「广东病」或「广东肿瘤」,因为曾有一位德国传教士,在广东省乡村地区行医,发现许多居民颈部有肿块,且有严重的头痛或脑神经麻痹的症状,他以为是特殊的地方病,才命其名,后来有些病人经香港大学解剖,才知道是鼻咽癌。 鼻咽癌发生的位置是在鼻咽,鼻咽是鼻孔后面一个很小的空间,大概只有兵兵球大小,不过这麼小的地方所生出来的恶瘤,却夺去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一、鼻咽癌的病因 就如其他种癌,鼻咽癌的病因,目前仍是一个谜。有人说中国人居住的房子太矮,窗户少,又常在室内吸鸦片,烧东西,乌烟瘴气,换气不好,所以引起鼻咽癌。但是华侨和国内中上等人家的住所合乎标准,而现在吸鸦片者已经绝迹,依然易得鼻咽癌。有人想到是不是和中国人的饮食及生活环境有关系,不过日据时代,许多日本人生长在台湾,饮食和生活环境没有什麼大差别,而他们还是很少得到鼻咽癌。也有人认为中国人患鼻窦炎的多,鼻涕多,大部分经由鼻咽咽下,分泌物长久刺激鼻咽,引起细胞变化,形成癌。但日本人也有相同情形,病发数却显然比我国低得多,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靠。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和实验已证实鼻咽癌和一种名叫伊普斯坦 — 巴尔(E.B)的滤过性病毒有关。在鼻咽癌病人的体内,抗伊普斯坦 — 巴尔滤过性病毒的抗体含量很高。且自初发症状至确实诊断之时间拖得越久者,抗体量越高。肿瘤愈大,抗体量愈高,电疗后,未再复发者,抗体量偏低但会复发的病人,抗体量不降低,而复发时,其量可升高。所以我们不易否认伊普斯坦 — 巴尔滤过性病毒和鼻咽癌有关。 我们只知道一个事实:生为中国人,罹患鼻咽癌的机会很大。我们曾看过父子或兄弟、姊妹同时有鼻咽癌的情形。所以,遗传可能是鼻咽癌的一个因素。 二、鼻咽癌的症状 鼻咽癌生长的部位很不凑巧,就在鼻腔后、头脑底下、贴近两边欧氏管的地方,所以会引起很多症状。当鼻咽部的肿瘤长大时,它会堵塞鼻子,引起黏稠、有时带血丝的鼻涕,有时肿瘤溃烂了会出血,血从鼻子流出或口腔吐出而有恶臭。它也会堵塞欧氏管,引起耳鸣、耳痛或重听。患了鼻咽癌,通常很早就有癌细胞转移到侧颈部淋巴腺,在那里另起炉灶,长成一块或几块不痛的肿瘤。所以颈部的无痛性硬块,也可能造成不明原因的单侧头痛,往往就是鼻咽癌的早期可疑症状。因为长在头脑底下,所以大了会往上发展,破坏颅底脑神经,引起眼球内斜复视、上眼脸下垂、脸部知觉麻痹等症状,有时也会引起半边头痛。这些症状可能早出现,也可能晚出现,而且不一定都会出现。不过,有几个症状一起出现时,就要怀疑是不是有鼻咽癌的可能,特别是中年以后的人。 三、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因为鼻咽癌的发生位置特殊,症状复杂,所以早期诊断,有赖患者提高警觉,随时注意下列几点可疑症状: 一、侧颈部有逐渐增大的肿瘤或硬块,而没有其他病症可以解释。 二、口鼻常渗出血,或鼻涕带出血丝。 三、一直持续的耳鸣、耳痛或重听。 四、鼻腔长久被堵塞。 五、原因不明的半边头痛。 六、无法解释的眼球内斜、复视、上眼脸下垂,或脸部知觉麻痹。 医生根据病人所述症状,心里就有一点梗概。然后用后鼻孔镜、内视镜直接观察鼻咽或用指头触摸,再照几张头部的X光片,做活体切片检查,就可以正确地诊断鼻咽癌了。 四、鼻咽癌的治疗 鼻咽癌原发部位邻近颅底和其他的重要器官,没有宽广的安全范围可供切除,且鼻咽癌多为末分化型的鳞状上皮细胞癌,极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因此手术不易清除乾净,效果并不好。而鼻咽癌细胞又对
放射线治疗特别敏感,所以目前公认为最有效的疗法,是用直线加速器或钴60放射鼻咽患部的癌细胞,配合辅助性的抗癌药物化学疗法,使得治疗成绩达70一80%。而放射线治疗的副作用、并发症或后遗症,也随放射线治疗的进步而减少。 一般治疗,是采改良式的分段放射线治疗,配合辅助性抗癌药物治疗。在分段式放射治疗方面,每天给予放射150雷得。一般在治疗总量的一半时,也即约开始放射治疗后三、四个星期,让病患休息7一10天,使受放射线照射的正常组织有再生、恢复的机会,然后按著后本段的治疗。总共要照7000~ 8000雷得颈部若有淋巴结转移,要照6000~ 7000雷得,若无淋巴结转移,则照5000雷得。整个放射治疗过程的需两个多月。 五、放射治疗的适应 通常在放射线治疗的头几天,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等一些症状,这是因为开始接受放射线的关系,几天之后,就会适应而情况改善在开始放射线治疗一星期左右,口腔粘膜就会有发红、灼痛等发炎的症状,这些症状会随著放射线治疗的进行前逐渐加剧,其至导致广泛性的口腔溃疡而令患者痛苦,此时特需医护人员以及家属的鼓励和帮助。 这段时间宜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但在可忍受的范围内,宜多摄取食物,补充体力对於这种放射线引起的口腔粘膜炎,虽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一些口服药物以及局部麻醉剂的使用,多少可减轻痛苦以利饮食。 口腔唾液也会因放射线治疗而分泌减少,变得很稠很黏,失去了正常唾液的功能,不仅不利於食物的吞咽,而且促使蛀牙和牙周病的发生,这两种情形往往都使病患相当困扰和痛苦为了保持口腔卫生,耍随时补充水分,保持口腔湿润,并经常用SBC漱口水或生理食盐水漱口(一公克小苏打与一公克氯化钠溶於100此水中,即配得SBC漱口水而九公克食盐加入1OOcc西西开水中即得生理食盐水),刷牙时则务必小心使用软毛牙刷或牙线。 耳鼻部若有分泌物或肿胀,宜给耳鼻喉科医师治疗,避免黏连,保持耳鼻部通畅;当声带肿胀、声音沙哑时,宜少说话,多做蒸汽吸入治疗,加速消肿及痰液的排出。 头颈部皮肤也会随放射线治疗之进行而出现皮肤炎,此时患部要尽量保持乾燥,不能用肥皂或其他任何有刺激性物质清洗及涂抹,更不可涂抹含有重金属的药剂,以免加重皮肤的伤害。衣著方面宁取低衣领者,以避免衣领对颈部磨擦,也可用质软柔细之丝巾围绕颈部以保护皮肤。在放射线治疗一段时间后,皮肤会有变黑、脱皮的现象,此时宜让其自然脱落,不可因其有碍观瞻而勉强撕除。划在脸部或项部的治疗记号,是放射线治疗师治疗范围、部位、大小的依据,不可随意抹掉或擅加描画。 由於放射线治疗会引起肌肉、关节等的纤维化,所以治疗期间,也应经常做张口运动及颈部柔软运动,以防牙关闭锁导致张口不足,也可确保颈部不致僵硬。核心提示:古代的人对于“癌”这个概念是没有认识的。史册没有出现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记录,也没有提过“癌”这个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偶然有记录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凭这些征象症状,难以作出可靠的诊断。
中国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记载。难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
1170年就有“癌”
中国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记载。难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难道癌症是近数百年的新发现,新出现的病症?
古时候的史官,记录朝代更迭,帝皇功过,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过,对于皇帝患病细节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们要记载的焦点。也许古代“癌”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
说到癌症,早在12世纪(1170年)的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
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
1264年宋朝福建人杨士瀛著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相信是传统医学文献最先对癌的特征有简明叙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这和现代医学的“癌”(cancer)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有点相似。
Cancer这医学名词是来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来自希腊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细胞异常失控,毫无规律分裂生长,结果形成肿瘤。癌肿的血管犹如螃蟹的爪,从肿瘤向外四处伸展。如果属实,宋朝以前,“癌”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
肿瘤描述名目多
要认识古人的所谓肿瘤是困难的。主要是描述肿瘤的名目很多,当然肿瘤分类也成问题。历代文献所记录的名称,有其大如瘤的脓肿叫痈,还有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肿瘤不分良性与恶性,脓肿,血(块)肿或霉菌球的肿块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说的肿瘤不容易。
癌症是可致命的恶性肿瘤,是近代所用的医学名词。在以前,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甚至遗传学还在萌芽阶段。同时,诊断造影学还没有诞生,诊断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难诊断出来。
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对于“癌”这个概念是没有认识的。史册没有出现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记录,也没有提过“癌”这个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偶然有记录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凭这些征象症状,难以作出可靠的诊断。唯有从一些“蛛丝马迹”的文字资料,去推敲、揣测,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间接诊断。
癌症病征会导致误诊误医
现代的人患癌的发生率有增加是事实。概括的说,可能是因为有了物理学、放射学等等的发现,大大帮助科技的发展,加上显微镜及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诊疗更为精细准确,所以能够早日发现更多的肿瘤病例,因此发病率相应增加。
同时现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利的工作环境,以及长期接触很多足以致癌的机会,如辐射、化学药物、空气、食水污染,掺有化学品的食品如添加剂、防腐剂、杀虫剂等等,癌症的几率的确是增加了。
已经转移或扩散的癌症病征,是可以导致误诊误医的。例如华南地区有很多人患上颈疬,出现在颈部皮肉间可扪的核块(瘿瘘),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结病。这些核块,可能是细菌感染如结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细胞扩散到颈项的临床病征。
记得上世纪,曾读到一些报章所刊登,或是张贴在路上的包医或专医颈疬的广告,售卖秘方外敷药物或服用草药。真正发生在鼻咽的病灶却被忽视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传统医学的文献,也没有鼻咽癌这个医学名词,可见对这种恶性肿瘤的认识有限,结果误了大事。
有时候,癌症原发病灶的病征不很明显,或是被误解忽略,待癌肿扩散到其他器官后,明显的症状出现时才“惊醒”病人和医者。例如,有人出现行动不灵,四肢无力,头痛等症状,以为是中风、风邪,才发现是肺癌已经转移到脑部。查问之下,病人可能有过几次咯血,但是以为是“热气”而不以为意。正如鼻咽癌,病人也许对有过鼻衄或耳鸣等症状,也当作“热气”,把颈疬当作“风邪焮结”或“风热毒气”积聚成核等,结果癌细胞侵入骨骼或肺部,为时已晚。
再说,内脏癌肿如胰、肝、结肠、卵巢等,当病势加深,腹部会因蔓延而有腹水鼓胀,病征才明显出现。现代医学是以直接的诊断方法如造影、内窥镜、活组织细胞检验、细胞组织学诊断确定是癌症,然后观察癌细胞的类型,作出临床病期分类,才施于相应的治疗。诊断是不通过间接方法来确定的。
明英宗的“石水病”
有记载说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1427-1464)得了石水病,也有说是脚气病,真正死因是难以考究。不过,个人认为,脚气病的可能性比较低。
这位曾两度登上帝位,因为好大喜功,受到宦官王振怂恿,叫皇上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瓦剌部,提高自己在朝廷威望,结果不听大臣劝谏,1449年在土木堡一役,兵败被瓦剌胡人俘虏,让弟弟朱祁钰(1428-1457)登上皇位,是为景泰帝代宗。后来英宗被释,幽居在南宫。接着景泰病重,经过一场政变,英宗才重登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传统医籍如《内经》描述石水病病人“腹大如箕,腹大如瓮”,其实是现代医学的腹水。腹水症不是一种具体的病患,只是严重的临床征状。腹水的原因很多,鉴别诊断有肝脏硬化,甚至是心脏、肾脏病等等。就算是癌症,那么癌肿病灶就可能是肝、胰腺、卵巢、大肠癌症等,诊断出有腹水,并不意味正确诊出病理!
如果明英宗是患上石水病,那么他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是癌症,处在500多年前的医学水平,很难准确作出诊断。
溥仪患上膀胱癌
不过,能够真正确实是因癌症而死的中国皇帝,应该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这位娃娃皇帝在位3年,1911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后,经过“改造”后,成为一介平民。
据知,早在1962年中,溥仪和李淑贤结婚后的两个星期,就出现尿血的症状。传统医师诊断他有“膀胱热”,开了一些药给他,也没有作进一步检验。
两年后,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得知溥仪有尿血,要求有关部门对溥仪进行全面身体检查,才发现溥仪患上膀胱癌,动了切除手术后的几个月,肿瘤已经蔓延至左肾,多次动过手术,也不见好转,又再转移到另外的肾脏,后来因肾功能衰竭死去。溥仪死于肾癌,死后庙号为恭宗,谥号愍皇帝,逊帝。骨灰安放在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