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在短短几十年中ERCP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简介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诞生于60年代后期,医生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1968年首次报道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以成功显示胰胆管结构来诊断胆总管结石、胆道良恶性梗阻、胰腺占位等胰胆系统疾病。1974年,Kawai、Classen等相继报道了ERCP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开辟了治疗性ERCP时代。通过ERCP可以在内镜下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治疗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行胆管支架引流术、 胆总管结石取石术等微创治疗。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MRCP因其无创、无X线照射、不需造影剂等优点己逐步取代诊断性ERCP,成为胰胆疾病首选的诊断方法,ERCP逐渐转向胰胆疾病的治疗,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在短短几十年中ERCP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适应症
1. 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
2. 临床、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支持胰腺或胆道疾患(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
3. 胰腺疾病: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等
4. 原因不明的胰腺炎
5. Oddi括约肌测压
6. 胰管或胆管的组织活检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CT、超声内镜和核磁共振下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的进步,单纯诊断性的ERCP目前很少应用,除非临床上高度怀疑某种疾病并且确实需要 ERCP协助诊断时才考虑应用
ERCP 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英文缩写,指在十二指肠镜下从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处的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插入一造影管,并注入造影剂,使胆总管从下端开始显影,并逐渐向上端的肝胆管、肝内胆管显影成像,以及从胰管到十二指肠的排出口逐步向胰尾部的胰管显影成像。由于这种显影方向与正常胆汁、胰液排出的方向相反,顾名思义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也即是平时我们所说的ERCP。临床上,根据造影剂在胆总管、胆管内及胰管内的显影情况,达到诊断胆胰疾病的目的。一般认为ERCP 是目前检查胰胆管疾病最为敏感的方法。在作ERCP 检查时,可以吸取胰液或胆道内胆汁,并作脱落细胞学检查,也能对可疑的胆总管占位或胰腺占位作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胆胰系统的良性及恶性病变。
临床上须治疗某些胆胰疾病,就要将十二指肠乳头部的开口扩大。用电切的方法将奥狄括约肌切开,以扩大乳头开口的方法称为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PT)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用水囊将乳头开口扩大的方法称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水囊扩张成形术。
上述两种方法一般是在有胆总管结石、奥狄括约肌狭窄、痉挛、胰管内结石、胰管狭窄时采用,并可做进一步的内镜治疗。
例如,有一位75 岁的老太太,胆总管内有两枚直径约2.5cm 的结石和一个小结石,经过乳头肌切开,将结石破碎后从胆总管内取出来,3 天后患者高高兴兴地回家。再如一位60 岁的男性患者,胆总管内有4 枚2cm 左右的结石,但胆囊内没有结石,患者及家属对内镜下取石有顾虑,但经过医生努力及患者和家属配合,结石终被取出来。
像这样胆总管内结石的患者经乳头肌切开、取石一般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当然,由于这一技术要求有经验的内镜医生操作,手术本身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患者和家属理解、支持和配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